【校園暴力防治月】

方案名稱:校園暴力防治月

原設計者:彰化師範大學輔諮系88級黃心媺、陳怡如、趙慕群

目標:

  1. 成員能了解情緒的意義並能覺察自己的情緒。
  2. 成員能了解信念與情緒的關係,並使用合理信念來管理情緒。
  3. 成員能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性質:

教育與成長性團體。

領導者:

心媺、怡如、慕群

成員:

國中學生。

理論基礎:

  1. 成員之行為特徵與需要

C.S. Hall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一個情緒表現很極端的階段,其情緒特徵是「騷擾和壓力」(storm and stress)(胡海國,民70)。情緒變化是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異動,高張、不穩定、極端的情緒將形成情緒困擾,也可能引起反社會行為,而反社會行為可能導致內疚、焦慮,而形成情緒不穩定及人格問題,這是值得學校輔導工作重視的問題。

情緒行為是國中學生生活經驗重要的層面,它不僅是青少年對於生活情境所產生的反應,而且與其認知、學習、動機及人格均有密切的關係。積極正向的情緒能促進心理功能的表現; 消極負向的情緒則會影響其學校生活與健康。因此,學校輔導工作提供青少年情緒的疏導與調處,以協助其快樂健康的成長與學習。

多數學者認為青少年常見的情緒是:愛、恐懼、憤怒、煩惱、嫉妒。他們也發現青少年的情緒經驗中有下列特性(賴念華,民70):

  1. 大多是不愉快的情緒經驗:由於青少年在心理上較傾向於衝動、主觀、武斷,因此在情緒控制上是能力較弱的。亦即青少年的情緒特性是抑鬱的,情緒經驗中是苦多於樂。
  2. 青少年的情緒容易激動、不穩定,有時會喜怒無常,對環境的容忍度也較低,而對外在刺激的反應經常呈現混亂不清的狀態;由於青少年的情緒高亢,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他們的生活中經常充滿了衝突與不安的色彩。
  3. 青少年的情緒引瞞不住而需要管道表現出來。他們對情緒的反應多半是以直接的生理反應及情緒宣洩為主,而且情緒宣洩也以較強烈的方式呈現,因此情緒作用時,生理上會有較強烈的反應;但為了獲得別人的接納,自己又會刻意地隱藏感受,將外顯行為轉為壓抑。
  4. 青少年對負向情緒自己經常無力排除,而情緒持續不散將會成為下次不愉快的遠因,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

 

  1. 協助的方法與策略

國中學生在生長過程中,正處於從未成熟的過渡期,也是身心變化最迅速的時期,其心智未臻成熟,有發展的潛力,但經驗不足,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常面臨很多衝突、矛盾、打擊和挫折,產生許多的危機,若處理不當則易影響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國中階段學生的情緒表現直接、強烈而不穩定,故容易產生苦悶與困擾,其消極的情緒表現多於積極的情緒表現,而且仍以感性反應為主,理性反應則較少。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引起國中生煩惱的事物,大多集中在學校生活方面,學校生活已成為影響青少年情緒最重要的因素,亦往往是喜怒哀樂的根源,情緒生活的關鍵,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胡秉正,民69;黃堅厚等,民69)。

REB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Albert Eills所創立的,強調認知的重建,為一高度認知取向的方法,但亦顧及情感、行為層面,期盼藉著具體的認知、行為、情緒的方法,幫助個體克服自我貶低的價值體系,產生導引其自我充分發展的人生哲學,並增進個體有效適應的能力。

REBT的哲學主要源於二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Epictetus和羅馬皇帝Marcus

Aurelius的思想,而後來各家學派的作品亦對理情治療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近來認知行為治療興起,在探討行為理論之際,多強調認知因素的重要,認為不適應行為可能源於認知的缺陷或不適應的自我內在語言,治療的主要目標即在於改變個體不正確的思考型態,欲藉著改變個體的認知來改變其行為。

由於假定人類的問題是來自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理情行為治療法致力於徹底地重新評估這些觀念。因此,理情行為治療法基本上不以消除症狀為目標,而主要在於引導人們去檢視及改變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尤其是那些使他們困擾的觀念。

要達成上述目標,治療者有特定的任務。第一步是向當事人說明他們特有許多非理性的「應該」、「最好」和「必須」。當事人要學習能區別理性與非理性的信念。治療過程中的第二步帶著當事人超越察覺的階段。治療者會向對方說明是他自己經由持續非理性地思考,以及一直重覆著自我挫敗的意念,才使得情緒困擾不斷活耀。

為了讓當事人超越僅止於認清非理性的想法與感覺,接著治療者會採取第三步:協助他們矯正想法和放棄非理性的思考。

治療過程的第四步即最後一步是,激勵當事人發展一套理性的生活哲學,如此未來就能避免成為其他非理性信念的犧牲者。

理性治療的基本論點是:影響我們情緒的不是發生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對此事件的看法和解釋;我們怎麼想,就怎麼感覺,故我們可以藉由改變想法來改變情緒,即藉著不斷的質問、駁斥自己的非理性想法,來去除這些不合理的想法,並以理性的想法替代之,進而解決我們的情緒困擾,增進適應的能力。

總之,理情行為治療法治療者會主動地「教導」當事人,指出情緒的困擾主要來自自我責備;應停止為自己「評等」;以及應藉著努力執行家庭作業,則能消除導致情緒和行為困擾的非理性思考。

這個團體方案的設計即是以REBT為理論基礎,希望藉由此次的團體,能以讓成員(參與的國中生)學會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之。

著作權聲明: 1.本文經作者同意提供本【諮商專業倫理研究室】網站使用,著作權歸作者與本網站所有 2.讀者可基於教學,訓練與研究之用途列印本文,但在此等用途使用時不可向進一步之使用者收費 3.本文不可在未得作者同意下使用於出版、販賣等商業營利行為 4.當你進行列印或儲存等使用本文之動作時,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聲明之約定 5.本著作權聲明視為本文之一部份,讀者於使用本文時應同時加以呈現 6.基於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目的,各校輔導人員可更改此方案內容以為各校所用,此等用途時請加註參考自本文之說明

上一頁

 

•欣賞舊首頁•網站主持: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網頁製作:TCNET資訊服務團隊 •網頁設計:陳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