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案名稱 :
美麗新世界-認識生涯 貳、適用對象:國三學生 參、方案目標:幫助學生覺察自己的能力與工作價值,綜合對工作世界的了解,擬定暫時性的生涯計劃。 肆、理論基礎: 一、生涯輔導的相關理論
何蘭德(J.L.Holland)的職業類型論,一方面源自人格心理學的概念,視職業為個人人格的延伸,而企圖以職業生活的範疇說明個人行為型態的實際表現;另一方面,則源自何蘭德本人與求職者諮商的經驗,以及其所進行的一連串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皆以對職業的刻板印象,加上接觸職業的經驗,投射於職業界,作為其職業選擇的基準。綜合上述二方面的資料與觀點,而有職業類型論的提出。 *基本觀點 何蘭德認為個人的職業選擇為其人格的反應,職業興趣乃人格於工作、嗜好、休閒活動上的反應,因此職業興趣量表即一種人格測驗;個人由於過去經驗的累積,加上人格特質的影響而選擇某種職業,故該職業亦將吸引有相同經驗與人格特質者;至於職業上的適應、滿足、即成就乃決定於其人格與該工作環境的一致程度。 基於上述的假定,何蘭德將人分為實際的、研究的、社會的、傳統的、企業的及藝術的六種型態,職業環境也可依此區分為六種,而個人的職業選擇即為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此六種型態茲分述如下:
由上圖可知:相鄰之類型間有較高的相關,而相對位置的相關較低。且在實際情況中也不可能存有完全屬於某一「理念型」的人,故個人的人格可依上述六種內型分為主要的、次要的、再次的等綜合型態。 依上述所做的分析結果,某些人的型態可能較一致,如上圖鄰近的型態,某些人的型態較不一致,即其所屬的型態為相對者;型態一致的程度與個人人格穩定性及職業的成功有密切相關。
根據上述基本觀點,職業發展適應不佳的人,主要因未能發展一致的人格型態,其緣由可能是下述五種情形之一: (1)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或自我意識的了解不足。(2)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或其他特質的了解,籠統或互相矛盾。 (3)學習職業環境資料的經驗不足。 (4)職業環境資料的學習經驗籠統或相互矛盾。 (5)無上述問題,但缺乏間時的自我了解,或缺乏自信將個人特質轉換為職業方面的機會;亦可能發展較遲緩,各項特質不十分明確;或發展路徑複雜,決策較遲緩。
輔導人員必須了解當事人的問題,根據診斷結果,提供適切的幫助。可運用若干工具,如「職業偏好問卷」、「職業指南」等,鑑別個人的人格類型,再參閱職業資料,以為選擇的參考。 2發展論:*基本觀點: 舒波(Super)根據其對發展、評量、職業適應、自我觀念等領域所作之研究,提出十項基本主張,可為發展論的基礎: (1)各人於能力、興趣、及人格特質上均有差異。(2)每個人個性特質上各有所適,每個人均適合從事許多種職業。 (3)每種職業都要求特別的能力、興趣與人格特質,但它有很大的彈性,可以容許個人從事某些不同的職業,也容許某些不同的個人從事同樣的職業。 (4)個人的職業喜好、能力、工作生活環境和自我觀念,隨時間與經驗而改變,因此職業的選擇與適應成為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 (5)此種過程構成一系列的生活階段—生長、試探、建立、保持與衰退。試探階段可以分為幻想期、試驗期和實驗期;建立階段又可劃分為嘗試期與穩定期。 (6)職業型態或職業模式的性質受父母社經地位、個人心理能力、人格特質和際遇所決定。 (7)個人生活階段的發展,可借重個人能力興趣的成熟及實際試探與發展自我觀念達成。 (8)職業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自我觀念的發展和實踐,它是一種調和的過程;此過程中,自我觀念受潛在的性向、中樞神經與內分泌、擔任各種角色的機會,以及長輩、同儕對其角色任務認可程度的評估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而發展。 (9)職業發展過程是個人與社會環境間、自我觀念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調和過程,它是個人扮演的角色之一,此種角色也許表現在幻想中,或實際生活的各種活動中。 (10)工作滿意與生活滿足是基於兩種情形而定:一為個人的工作與其能力、興趣、人格特質及價值等適合的程度;二為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也有賴個人在成長與坦所經驗上,是否使自己覺得所從事的工作或擔任的任務皆很稱職而定。 *職業發展階段:
根據金茲柏(Ginzberg)的劃分,期分為幻想期、試驗期與實現期,而國中生屬於試驗期階段:其中可在劃分為興趣、能力、價值與轉移四階段。青少年在時一、二歲時開始察覺病媒養其對某些職業的興趣;十二至十四歲時,以個人能力為核心、衡量並表現自己的能力於各種與職業有關的活動;十五、六歲,開始了解職業的價值,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需要,並將此種認識揉合於其職業選擇中;至十七、八歲時,則統整所有有關職業選擇之資料、正確了解其未來的方向。 *職業發展任務:
Super認為職業發展任務與其未來工作有直接關係,乃是社會對各發展階段中的個人,於其準備或參與職業工作的歷程中所持的期望。以下列舉中學生的職業發展任務: (1)進一步發展期能力與特殊才能。(2)選擇就讀學校或就業之工作領域。 (3)選擇學校課程。 (4)發展其獨立性。 二、中學生的發展任務 青少年期被描述為是一個由童年轉變而來的狂飆動亂時期。根據Erikson的說法,這個階段的主要特色是尋求身分認定,當個人在經歷了童年的認定過程之後,在一個更複雜的狀況與環境中,尋求一個不同的身分認定。在這時期,最主要的危險視角色混淆,因此,在這階段常被定位為「認定對混淆」。 在Erikson的觀點中,認為這是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如他所言,「這些新的身分認定不再是以童年期的遊戲與青年期的實驗為其特徵,由於迫切性,他們將強迫年輕人投入選擇與決定,而這些選擇與決定則以漸增的立即性導致終生的承諾。」 根據Erikson的看法,生涯的選擇與生涯的踐諾,俱對認定產生顯處的影響。由於工作市場迅速的改變與欠缺人性的組織,使得職業選擇益形困難。由於青少年很難避免角色的混淆,因此會採行所謂的「負項認定」,以致造成與家庭或社會直接衝突的行為。有些人能較快的發展出一適當的方向感,而其他人,則會持續維持這負項的認定,直至成年階段。根據Erikson表示,認定的混淆將常會導致對價值甚而對職業缺乏承諾。 相同的,Super也認為,認定與生涯踐諾堅強而有利的關係,是生涯成熟的變數。生涯成熟意謂著明確的認定,可提供個人進行生涯選擇、具體化的自我覺察及技能發展的架構。生涯成熟是一持續性的發展過程,表現出對生涯發展極具重要性的可辨識特質。生涯成熟的特質具有確定性與獨立性的特質,對職業資訊的了解,極生涯規劃與決定的技能。 最後,青少年主要的發展性任務是:定義適當的性別角色,及維持良好的同輩間關係。成功的完成這些任務,是這個生活階段社會適應的重心。負起社會責任的行為,意謂著青少年脫離對父母及其他成人感情上的依賴,在青少年其所學得的社會關係型態,大幅的影響到個人對規則與生活角色的調適,甚至包括主導社會的工作角色的調適。 基於以上的資料,團體輔導活動的設計針對學生對職業的認識、職業價值觀的澄清、與自我了解上,並進而協助其擬定暫時性的未來計劃。 伍、學生背景資料分析:針對一般國三學生,人數40人
陸、參考資料:
柒、實施流程:輔導活動分為四次,以下為各次活動流程與附件—
附件一 我與老師的小秘密
附件二 就業自我評估表
附件三 生命進路
每個人都希望能擁有自己想像般的生活方式,而具體的生活目標即是完成想像的重要進階,人生的美景就是由這一連串的努力與本錢堆砌而成,請閉上眼睛,想想一年後、兩年後、五年後 ….的你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生活?想要達到的目標有什麼?
一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後的目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達到這些目標,我要努力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欣賞舊首頁•網站主持: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網頁製作:TCNET資訊服務團隊 •網頁設計:陳詩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