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體的要素
(一)人際吸引:成員能夠面對面,相互間有個人的印象或知覺。
(二)團體意識:成員們相互隸屬同一個團體,同為團體的一份子。
(三)共同規範:成員們共同制定並遵循團體的規範,接受職位分化。
(四)共同目標﹔成員與團體、成員與成員間相互依賴,追求共同的目標
(吳清山等,民79,251頁)。
二、學生團體發展歷程
學生團體自結合至發展成熟,約有下列幾個階段:萌芽期、適應期、成熟期、推廣期、老化期。而學生個人在團體中與其他成員互動,形成各具特質的發展階段有:探索期、同化期、群我一體期、團體交托期、疏離解退期,如下表所示(吳清山等,民79)。
|
個人發展特質
|
團體發展特質
|
階段一
|
探索期:
由陌生而熟悉
|
萌芽期:
團體目標的出現
|
階段二
|
同化期:
由熟悉而相屬
|
適應期:
自定紀律與規範
|
階段三
|
群我一體期:
由相屬而排外
|
成熟期:
領袖與職位分化
|
階段四
|
團體交托期:
犧牲奉獻
|
推廣期:
團體風氣與特色
|
階段五
|
疏離解退期:
因失望、挫敗而離散
|
老化期:
目標受挫、酬賞不公
|
表 1學生團體發展歷程表
<註:資料取自吳清山等著。班級經營(第253頁),台北:心理出版社,心理出版社持有民國79年之版權。>
(一)由成員互動關係來看
1.
探索期
學生進入班級初其,多懷不安試探和觀察的心態。較內向被動的學生多抱靜觀的態度﹔較活潑主動的學生則會與人交流,使關係熟悉而逐漸熱絡。
2.
同化期
當學生因逐漸熟悉而能較輕鬆地相處,班級也逐漸發展而為一較有凝聚力的單位。成員知道如何與他人互動,也漸漸了解個人在般集中的地位,對班級漸漸有了感情並予以認同。
3.
群我一體期
當學生對自己的班級產生認同感後,便逐漸形成「團體內態度」(in-group
attitude)和「團體外態度」(out-group
attitude),即對自己班級的態度與對其他班級的態度截然不同,二者界線極為分明。因此,成員多會在自己班級中贏得接納與贊助或配合班級的反應。
4.團體交托期
當學生對班級具有團體意識、團體歸屬感後,便樂意為班級付出或承擔責任,以促進班級有利發展為使命。
5.疏離解退期
當團體形成很久後,便容易產生次級團體。志同道合或觀點類似的成員便自然會聚在一起。此時,若有某一個或某幾個成員表現的特別優異、特別落後,或與班級成員意見不合,形成無法與他人合作、地位漸失、不被接納的情況時,便易向班級外發展,漸離班級團體。若此類成員多,則班級只具外形架構,不具團體之實。
(二)由團體結構來看
1.
萌芽期-團體目標的出現
個人進入團體後,逐漸承認團體中的成員,也透過互動了解團體對成員的期待及成員對團體的盼望,由此團體目標日益明顯。
2.
適應期-自定紀律與規範
當學生逐漸熟悉團體成員後,便會發展出一套習慣性的做法,激發出特殊的結合力,使彼此在心理上凝聚為一共同體,因此便會衍生出主觀式的行為規範或道義觀點﹔若浮濫運用,則會破壞團體的和諧。因此,宜建立公開的正式規則來引導之,如共同制定班級公約。
3.
成熟期-領袖與職位分化
當團體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在過程中遇到有阻礙或困難時,領導人物便自然產生,帶領其他成員一起面對、解決問題。因此,其他成員也透過解決困難的過程而各有任務及使命,擔任某些職務與角色,透過彼此的分工合作來完成目標。
4.
推廣期-團體風氣與特色
學生在班級中相處越久,越易形成班級風氣而蔚為風氣,再加上青少年期正是刻意突顯自己的特別階段,又對外表示自身所屬團體的團結度,便會利用某些圖案、徽章、旗幟、服飾或某些特殊的口號、用語等來作為團體的表徵。而這些通常也是班級成員共同經驗的產品,表達團體的共同意識與精神,如班徽、班旗、班服、班呼等。
5.
老化期
團體目標的完成與否,對團體成員的影響很大。若能成功地達到目標,則會帶給團體成員滿足、自信、喜悅、更強的凝聚力,而為維護團體追求更好的表現。反之,若成員一再接受挫敗,便會打擊成員士氣,而使團體陷入低潮,必須更新組織與運作策略,以謀重創新績。
(參考書目:王文科、王天台、李世慶、陳瓊美、盧明志:輔導活動教師手冊二上,南一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