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
方案名稱:“身”“聲”不息—人際溝通(下載DOC檔)
原設計者:彰化師範大學施孟君〈朝陽〉,李珮甄,廖冠嵐,高心藝,洪薇嘉,朱凌慧,張妙嬋,林芳芸
主題名稱 |
“身”“聲”不息—
人際溝通 |
適用年級
|
國二 |
教學時間 |
45分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小組討論法、
發表教學法 |
設計日期 |
93/4/1 |
教學日期 |
93 / 4 / 28 |
教材參照 |
台灣師大八九級李韋姍閃電傳呼http://guidance.heart.net.tw/a28_l42.shtml |
設計者 |
施孟君〈朝陽〉,李珮甄,廖冠嵐,高心藝,洪薇嘉,朱凌慧,張妙嬋,林芳芸 |
設計依據 |
九年一貫
課程目標 |
1、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3、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
學習領域
能力指標 |
﹝1﹞-B-3-1
能具備良好的聆聽素養。
﹝1﹞-B-3-2
能靈活應用聆聽的方法。
﹝1﹞-C-3-2
能運用多種溝通方式。
﹝2﹞-6-3-4
應用溝通技巧與理性情緒管理方式以增進人際關係。
﹝4﹞-5-4-5分析人際、群己、群體相處可能產生的衝突及解決策略,並能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
﹝5﹞-3-4-10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與展演活動,表現自動、合作、尊重、秩序、溝通、協調的團隊精神與態度。
﹝7﹞-3-2-2
參加團體活動,了解自己所屬團體的特色,並能表達自我以及與人溝通。
註:﹝1﹞代表語文領域。﹝2﹞代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4﹞代表社會學習領域。﹝5﹞代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7﹞代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其中語文領域﹝1﹞中的B代表聆聽能力、C代表說話能力,是以字母來代表能力指標項目序號。 |
理論依據
|
1.
哈維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的所提出的青少年時期共有九項的發展任務之一:「青少年有與同年齡的男生及女生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的任務。
2. 沃克(Walker
et al.,1988)等人將同儕相關技巧分為社會互動技巧與社會因應技巧兩部分。
3. 黃素菲〈1991〉提出:溝通﹝communication﹞意味著溝通的行為乃在透過彼此的交流,而尋得人我之間的共同性,共享觀念與態度,使人際更和諧。
4.
王以仁、韓進水〈1992〉,分別提出了語文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與非語文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訊息。
5. Argyle和Kendon〈1967〉提出:語言的表達非常依賴非語言的訊號,後者比前者更能吸引人們注意,並提供更多的訊息。
〈見附錄八〉 |
教學資源 |
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與諮商學系 三年甲班 第二組組員
教室一間、團體規範海報1張、指令海報2張、哨子一個、磁鐵7組、麥克風2支、白版、布偶一隻、桌牌6張、領導者名牌8張、CD
PLAYER一台 |
教材分析
|
1、暖身活動中,經由老師引導同學討論,先使同學了解藉由觀察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別人所要表達的想法或感覺。使同學對人際溝通形成初步的概念與了解。
2、主活動中,先採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同學能親身體驗與人溝通時,自己完成不同任務時的感受。其優點是先有體驗有助於之後的小組討論,而避免要學生憑空想像。限制是指導語必須詳細、清楚,同學才能更順利進入情境。
3、角色扮演完後。分組討論可以交換彼此的意見、感受。優點是可以了解自己與別人間對溝通看法的異同,並且集思廣益想出更多適當的人際溝通方式。在討論過程中,其實也是提供練習溝通技巧的機會。限制是有些學生不善表達意見而容易被忽略,或者同學並不積極的參與討論,動力不夠而變成聊天。
4、學習活動單的使用在於讓每一位同學寫下自己的答案。優點是督促每一個同學作更具體、實在的學習,經由寫來加深印象並促進思考,也將活動完後所要引發的學習聚焦。限制是與同學缺乏經驗的互動。
5、分組討論與活動學習單的合併使用有互補的功能,其限制是需要較多的時間。
6、最後的全班分享,老師能利用此機會將散亂、多元的訊息做整理,使學生能有較完整系統的學習。 |
學生學習
條件分析 |
我們所帶的學生是彰泰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此班級的同學也是學校中的音樂班級,在這班級中同學們的表現是非常的活潑,對於上課問題能勇於舉手發言,在班上同學們彼此互動良好,因此我們本組的同學決定設計人際互動的方案,希望藉由這次的方案設計能促進同學增進對語言與非語言訊息的瞭解,藉此增進人際溝通技巧讓班上的團體氣氛能更加的的和樂。 |
教學目標 |
單元目標 |
具體目標 |
一、認知領域
1. 學生能了解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2. 學生了解語言及非語言對人際溝通的影響
二、情意領域
3.增進學生良性的人際互動
4.協助學生覺察自己與他人在人際溝通中的互動方式
5.培養學生尊重與包容他人不同的溝通方式
三、技能領域
6.學生能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
7.增進學生與他人溝通時表達自己的能力
8.幫助學生在人際溝通中運用語言及非語言訊息表達
|
1-1使學生能在小組中說出其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的困難。
1-2使學生從歸納小組的不同意見中,瞭解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2-1使學生能寫出其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的溝通對自己的影響。
2-2使學生能指出非語言訊息的重要線索。
3-1使學生能描述增進良性人際互動的方式。
3-2使學生能改變不良人際互動的方式。
4-1使學生能描述參與活動後,對人際互動的感受。
4-2學生能分享一個自己與他人在人際互動中的經驗。
5-1使學生能因瞭解自己與他人不同的溝通方式,而表現出尊重與包容。
5-2學生能分享一個自己與他人在人際互動中的差異。
6-1學生能夠選擇有效的表達方式。
6-2學生能在活動練習後,分享溝通表達技巧的方式。
7-1使學生能表現出耐心聆聽他人想法的行為。
7-2
學生能在討論時說出自己的想法
8-1學生能在團體中報告小組討論自在地使用口語表達。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時間 |
備註 |
3-2
2-2
4-1
4-2
7-1
2-1
3-1
4-2
5-1
7-1
7-2
1-1
1-2
6-2
7-2
5-1
5-2
6-1
6-2
7-1
8-1
4-2
|
一、準備活動─察言觀色
1.
自我介紹-(1)活動名稱(2)老師自介
2.
訂定團體規範以及小默契
(1)
我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
(2)
我願意耐心聆聽他人發言
(3)
我願意先舉手再發言
(4)
小小默契—小蜜蜂
嗡嗡嗡
3.
暖身活動—
(1)指導語:「老師昨天跟好朋友阿明之間發生了一件事,因為阿明只做了一些動作,老師不太清楚阿明要表達什麼,想要請同學一起來幫老師了解阿明的情況,告訴老師阿明發生了什麼事?」
(2)活動內容:另一位領導者把玩偶阿明帶出,表演「肚子痛」的情境,引導學生說出阿明的表情、動作,然後想想看阿明要表達的是什麼,之後公佈阿明欲表達的訊息為-肚子痛。
(3)結語:「經由剛剛的過程,我們可以注意到當身旁的朋友或是親人,藉著表情、動作、或是語言,嘗試表達他們想告訴我們的訊息,而彼此的訊息交流形成溝通的方式。接下來,我們要來體驗一下口語表達、表情或動作在我們與人溝通表達時可能造成的影響。」
二、
發展活動─“肢”字片“語”
1.
「現在從老師右手邊算起,第一排是“1”,第二排是“2”,第三排是“1”,第四排是“2”,1跟2是等一下要一起進行任務的夥伴喔,譬如xx跟xx等一下要一起合作,現在看一看你的夥伴,有沒有不知道自己夥伴是誰的人舉手?現在請大家到老師比的這兩條線排好,1號在老師的左手邊,2號在老師的右手邊。」
2.
由兩位co
leader於教室兩方分別持指令海報,兩邊的同學必須按照海報上的指令執行任務,並不可說出指令內容,即讓學生體驗,當一人說話,對方給予回應與不回應兩種不同溝通方式的差異。「等一下1號的同學要過去找凌慧老師,看看你們的任務是什麼?2號的同學過去找珮甄老師,記得不能讓你們的任務被對方知道喔!現在開始行動。」
3.
讓學生回來整隊,開始兩階段的活動,每一階段的任務為2分鐘,等老師宣佈計時開始就執行指令上第一階段的任務,時間快到時,老師會提醒一下。「請同學回到線上排好,等一下當老師說開始時,你們就開始執行你們第一階段的任務,等到老師吹第一聲哨子的時候,就執行第二階段的任務,現在開始。」
4.
等第二階段計時開始,就執行指令上第二階段的任務,當老師吹第二聲哨音時,時間將結束,請學生回到原來的位子坐好,老師以默契管理秩序,並利用這個時間讓學生將心情跟思緒整理一下。
三、
綜合活動─“體”驗人“聲”
1.
發下學習單,請請同學與剛剛合作的伙伴,計時二分鐘,彼此分享與討論學習單上第一題及第二題的問題。「經過剛剛的活動,我們就來彼此分享一下彼此的任務是什麼,大家手上都會拿到一張學習單,等一下老師給你們小組二分鐘的時間,請同學與剛剛合作的伙伴討論學習單上第一題及第二題的問題,二分鐘後老師要請人上來跟大家分享喔。現在計時開始。」
2.
討論時間結束,並請同學將注意力回到老師身上。老師邀請同學或同學自願發表剛剛討論的結果。
四、分享學習單上第一題及第二題的問題後,接著我們以小組的方式討論學習單上的第三題。「經過剛剛的活動,我們就來彼此分享一下哪
一階段的溝通方式比較好?及如果是不喜歡的溝通方式,我覺得自己或別人可以做什麼,感覺會更好?等一下老師給你們小組三分鐘的時間,請同學與小組伙伴討論。」
1.
討論時間結束,並請同學將注意力回到老師身上。老師帶領同學討論,每組一個代表用一分鐘跟大家分享剛剛第三題討論的結果。「剛剛老師看同學討論得非常熱烈,老師希望也能讓大家聽聽你們討論的東西,所以呢,現在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來跟大家分享第三題,一組時間只有一分鐘喔,有沒有哪一組要自願?那我們先由…」
2.
老師對於同學分享的內容給予回饋並連結與統整。「剛剛每一組都講了很多很不錯的方法喔,剛剛有提到,像是…,這些方法都很不錯喔,而且這些方法都是你們自己想出來的喔,所以老師希望以後當你們平常在跟同學或家人講話的時候,要想一想我們今天討論的東西,讓自己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感覺都可以更好。」
3.
發下回饋單請同學填寫。 |
10分鐘
2分鐘
2分鐘
6分鐘
15分鐘
2分鐘
3分鐘
4分鐘
6分鐘
15分鐘
3分鐘
4分鐘
4分鐘
4分鐘
(9分鐘) |
班級公約*(見附件一)
布偶*及表情臉譜*(見附件二)
位置圖(見附錄三)
指令海報*2(見附件四、附件五)
協助檢查同學是否徹底實行
學習單*39(見附件六)
回饋單(見附件七) |
方案理論基礎
如果將人視為一個不斷發展與成長的個體,青少年時期能否發展得當即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青少年階段是個體成長與社會化的最重要階段,生理成熟的同時,父母、師長和社會的期待也同時改變,青少年必須學習成人社會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角色行為,才能順利的進入社會中。
依據哈維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的理論,青少年時期共有九項的發展任務,其中一項為「青少年有與同年齡的男生及女生發展適當的人際關係」的任務;人際關係是成人社會發展與適應的基礎,具有良好的社會技巧,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並且在社會情境中表現適宜的行為,都必須經由與他人良性、密切的互動中才能學習而得,因此,青少年必須學習人際溝通方面的技巧與累積經驗,擴展人際交往層面,才能有助於未來成人社會的發展與適應。
又根據沃克(Walker
et al.,1988)等人將青少年的社會技巧區分為同儕相關技巧、成人相關技巧、與自己我相關技巧三大要素,其中同儕相關技巧又可分為社會互動技巧與社會因應技巧兩部分。社會互動技巧中包括:有禮貌且慎重的注意聽別人講話、能擴展與同儕的對話;社會因應技巧中包括:有技巧的與同儕協商。故而學生需要透過傾聽、開啟會談、發問、參與團體、協商等技巧的練習過程,助其達到發展任務,以適應社會。
由上可知,青少年發展過程當中學習有效的人際互動是相當重要的,而人際互動則需要學習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與正確的接收別人的訊息,藉由語言與非語言訊息,學習與同儕良性的人際互動技巧,有助於未來的發展與適應。
黃素菲於西元1991年提出:溝通﹝communication﹞源於拉丁文communi,其意為「共同」,意味著溝通的行為乃在透過彼此的交流,而尋得人我之間的共同性,共享觀念與態度,使人際更和諧。
就方式而言:溝通包含口語、非口語兩部分。
就內容而言:溝通包含事與情,即溝通的內容與感受。
就情境而言:溝通包含自己、別人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就過程而言:溝通乃是雙方之間,意思的傳達與接收。﹝國民中學
輔導活動教師手冊 第四冊〈二下〉,p29﹞
王以仁等於西元1992年提出:語文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語言是溝通的一項工具,不僅用來表達個人的感受、想法,更有影響聽者,期望聽者有回應的目的。語言溝通又分為自然語言、人工語言、視覺溝通。﹝國民中學
輔導活動教師手冊
第四冊〈二下〉,p29﹞
韓進水於西元1992年提出:非語文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接觸、語調和音色、姿勢和手勢、人際距離。﹝國民中學
輔導活動教師手冊
第四冊〈二下〉, p30﹞
Argyle和Kendon於西元1967年已提出:語言的表達非常依賴非語言的訊號,後者比前者更能吸引人們注意,並提供更多的訊息。Knapp於西元1978年指出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下:
1、重複﹝Repeating﹞:即非語言訊號重複口語內容。
2、矛盾﹝Contradicting﹞:非語言與語言訊息不一致,互相矛盾。
3、代替﹝Substituting﹞:非語言訊號經常可以代替語言訊息。
4、強調﹝Accenting﹞:非語言行為如豎起大拇指來加強你說「這個人很了不起」。
5、調節﹝Regulating﹞:非語言行為也可以調節口語行為。﹝黃惠惠,1996﹞
由以上可知,在和他人互動的方式之中,不可避免一定會用到口語與非口語這兩種形式。而且,在和他人以口語方式互動時,如果加上非口語訊息來輔助我們所講的內容,可以更完整地傳達訊息,使聽者不會失去一些重要的訊息。所以口語與非口語訊息在溝通的過程中是最基本、重要的,就像一體的兩面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參考書目:
1.
王文科,王天台,李世慶,陳瓊美,盧明志編,國民中學
輔導活動教師手冊 第四冊〈二下〉。南一書局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1.
黃德祥著,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3月初版。
2.
黃惠惠著,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一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