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教法-社會服務活動資料收集】 活動名稱:社會服務活動資料收集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2級 李繡昱、林玉茹、郭明惠、 唐訢雅、吳淑儀
工具篇 此些書籍中,內容以方案為主。針對社區務動或社區經營的方向,提供了不少方案,且其中步驟、所需功具、適用對象、及所需時數都有詳細例明,甚至所需學習單也附錄在其中,可當作社區活動新手教師的入門指引,或是參考之用。 一、佟世俊 (民56):健康的社區。幼獅文化。 二、調兵遣將話社區 放眼天下篇 此兩書的主要內容是,描述不同國家(像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如何帶領居民進行社區營造及服務,並看到不同方法所帶來的地區改變。可從人抽出一些例子給學生看,由此引領學生從更多不同的方向思考社區服務,並討論看看哪種方法可用在我們的社區中。 一、張豫偉總編(民89):天涯若比鄰。光寶文教。 二、陳輝明(民88):社區櫥窗。光寶文教。 真人勵志篇 此兩書都是從真實從事社區服務的人仕,說出他們投身社區服務的心路歷程及感想。由此可鼓勵學生對社區服務抱正向的態度,帶領學生感受助人的喜悅,明白助人並不只是付出,更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心靈上的)。且在<<小草的心>>一書中,還列出了若想要投身社區服務所須要的能力或條件,讓有興趣的學生能更進一步去培養。 一、張豫偉(民88):小草的心。光寶文教。 二、黃露惠、施寄青合著(民78):人間有愛。方智出版公司。 三、德蕾莎修女傳 概念篇 主要屬於論述社區服務的概念部份。藉以讓學生對社區服務有更具體的認識及概念。 一、李家同(民84):讓高牆倒下吧!。聯經出版社。 社區營造實例篇 此三本是具有很濃厚台灣鄉土風味的書本。內容主要是描述了三個台灣舊城,在當地居民的同心合力下,如何一步一步的改善,到最後更成為各具特式的觀光點。其中詳述了鄉民間的努力合作,如何共同克服阻礙,而共享大家的成果。可鼓勵學生為社區服務,也可建立學生對自己社區的熱誠,且帶領學生體會分享成果的喜悅。此外,也因為它們具有濃厚的鄉土味,能對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染力。 一、吳旭峰(民86):橋仔頭世紀糖之戀。時報文化。 二、陳亮全(民86):福林彩虹白鷺飛。時報文化。 三、曾梓峰(民86):大溪老街風華展。時報文化。 童話集 教他工作應從小開始。在孩子的童言童語中,透過精美的圖畫及簡短易懂的文字,傳達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讓學生瞭解生活環境(社區)跟自己是密不可分的,也體會到保護這個可愛的環境是大家的責任。 一、芭芭拉.庫尼(民98):花婆婆。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凱琳.愛爾蘭(民98):奇妙的自然,奇妙的你。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道格拉斯.伍德(民90):地球的禱告。香港道聲出版社。
電影類 一、「老師上課了!」系列 主要是描述維克多原是一位少年法官,在經過多年的法官生涯,他意識到要杜絕種種的社會問題,光是靠嚴刑律法是不足夠的,因為法律中能達到懲戒的效果,唯有透過教育才能真正教化人心。在代課的過程中他傳達了珍貴的訊息,就是以「負責」、「關愛」及「包容」來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心中充滿了人間的溫情和大愛。此系列共有九片電影,全都是指明人間有愛,互相幫助的美好,可藉以鼓勵學生以愛投入社區。同時九個故事各描述不同的情節,教師可因課程方向不同而作選擇。 1形影不離 2學校保衛戰 3壞孩子 4身世之謎 5誓盟兄弟 6甦醒 7夢中的老虎 8天明破曉時 9星星的旅程
二、讓愛傳出去 故事是講述一個老師以「愛的教育」來教導學生,並要求他們每人做一些可以讓大家的愛心傳出去的事。片中傳播出大眾愛的精神,及助人為快樂之本等的想法。從片中師生溫馨的、勵志的互動中,以貼近我們學生生活的層面切入,教導他們為大眾付出的可貴及價值。
三、空氣之海(Discovery) 從水(河流、湖泊、大洋)跟空氣間的微妙關係,及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影響。教導學生關心自己生活的環境,也從瞭解大自然的奧妙而引發學生感恩環境的心。從感謝進而到加以保護。
四、公共電視節目錄影帶───水的系列 從人們生活中各個方面及層次,說明水跟人類的關係。也讓學生看到,地球的水資源在不斷的被破壞,及這些破壞將帶給人們的影響(沙漠化、水污染、水荒、水災…)讓學生學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教導學生從個人生活做起,為大環境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1放水流 2河死了 3地沉下去了 4這樣的水能喝嗎? 5水土不服 6給魚一個家 7住在水庫邊 8水患 9水荒 10無淚的森林 11水的用心人 12我們家前的小河
文章類 關於社會服務的文章,在報章雜誌及網路上,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只要在閱讀時多用些心思,相信都能獲取相關的資訊以及可供利用的教材。在文章的使用上,「由小處著手」的觀點,應該更能讓學生將抽象的知識拉回到生活應用的經驗層面上。以下舉書籍文章及網路文章為例,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書籍文章 社會服務活動的範圍相當廣闊,舉凡了解社會現象、體察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培養關懷人群的情懷與行動力,進而樂意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服務等都是其囊擴的範疇。以下所舉的書籍文章乃朝此方向蒐集,當然不免會有所闕漏,相信透過現今書籍出版的快捷速度,必能找到更多更廣的資料。 (一)周增祥(民77):燈塔7。台北市:文經社。 1.愛的擴大,頁53。 2.樂於助人,頁61。 3.溫暖留人間,頁155。 (二)張曼娟(民87):緣起不滅。台北市:皇冠。 1.塵緣─唯一的城市,頁215。 (三)劉墉(民87):攀上心中的巔峰。台北市:水雲齋文化。 1.<談敬老>家裡有個老小孩,頁94-104。 2.<談犧牲>飲一杯有血有淚的甜水,頁186-192。 (四)劉錦得(民89):今夜葉葉都有月。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1.以愛心致祥和,頁303-306。 (五)潘娜西亞(民89):給親愛的。台北市:二匠文化。 1.我愛你,頁114。 (六)朵朵(民89):朵朵小語2。台北市,大田。 卷四:對遠山叫喊 1.有一堵牆,頁143。 (七)朵朵(民91):朵朵小語─輕盈的生活。台北市,大田。 卷二:靠近自己的心 1.小綠芽,頁41。 2.羊齒厥,頁52。 卷五:成為一朵小太陽 1.楓香樹,頁128。 2.果凍,頁131。
二、網路文章 摘自http://homeland.yam.com/hl02-00.htm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附屬新故鄉雜誌社 新故鄉雜誌季刊 1999 new Homeland Magazine第二期(1999夏季號) 此網站的文章與社區工作、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特色與文化、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愛鄉愛土、愛護環境、保育動物等,都有密切的關聯,是個相當富有特色的網站,當然其文章更是與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也由於是季刊的緣故,有時效性而能與時事配合。相信在閱讀之後,配合教師所設計的學習單作充分有關聯的討論後,能讓人產生一些新的啟發。 (一)青少年與社區工作特輯:青春有線 1.王爺親點的小福官 6.拒絕上學的小子們 (二)故鄉心情 1.返鄉十年的異鄉人 (三)社區反省 1.第一次,打開布袋 (四)文化產業 1.紙文化的重生 2.一顆愛鄉的心 (五)特別企劃:家園山河系列 1.SAVE黑皮一族 (六)社區目擊 1.我們想要一個新故鄉! (七)社區論壇 1.要不要轉型了? (八)打造新故鄉-理想社區徵文 小學組 1.第一名:快樂村 中學組 1.第一名:半線城南 大專社會組 1.第一名: 為社區打造一條走廊
網路文章類
現年四十五歲的江先生,在民國七十九年底返家途中不幸發生嚴重車禍,當江太太緊急趕到仁愛醫院時,醫生提醒她病人能被救活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就算救活大概也會變成植物人,但勇敢的江太太卻仍然請大夫盡力救治,並一肩挑起家計。轉眼十二年的日子過去,江太太依舊在病榻前悉心照料,期盼丈夫甦醒的那天,一張開眼就能看見苦苦守候的自己……。 江太太並不是一個特例,根據衛生處民國八十九年度,針對全國植物人病例建檔資料的調查,全台目前約有六千餘名植物人,但受到妥善照顧的卻僅有百分之五。再加上台灣地區每九個小時就有一人因意外事故而變成植物人,許多家庭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擔時,往往是慌了手腳,一片愁雲慘霧。創世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先生,當初便是秉持著「救一位植物人等於救一個家庭」的理念四處奔走,終於成功創立「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造福了許多無力照顧植物人的家庭。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全台唯一立案照顧清寒植物人的財團法人,目前全省各地共有十家清寒植物人安養院及四百多個床位。由於創世基金會並不屬於任何政府機關,因此在經費的籌措上始終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目前創世基金會的財務來源,除了民間的贊助,最大宗的就是各界捐獻的發票。 電視上常可以看到「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的廣告,事實上創世基金會每年都有「認養發票勸募箱」的活動,不分時間全年皆在進行,不論是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募集未開獎的發票寄回創世基金會。同時自即日開始至十二月十五日,也有「愛心寶寶募發票」的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針對全國各幼稚園的小朋友來進行,藉由樂捐發票的方式,請小朋友們把家裡的未開獎的發票帶來。屏東玫瑰幼稚園園長黃玉雪表示,小朋友對於此項活動都很熱中,不但會提醒父母要把發票收好讓他們帶來學校,在交發票給老師時還會天真地說:「我很乖,把發票捐給植物人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也要很乖,趕快好起來喔!」 除了經費問題之外,創世基金會面臨的另一個難題便是看護及醫護人員的極高流動性。根據義工黃春蓮媽媽表示,義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例如每天要為植物人進食六次,每兩小時還要為其翻身、拍背、按摩,以及清潔身體等工作,雖然創世基金會有很多義工可以幫忙照料植物人,但畢竟創世還是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照顧植物人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因為不論自己如何付出,植物人也很難醒來說聲「謝謝」,但黃媽媽卻說會來創世當義工的,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反正「都是自己的小孩,幹嘛計較這麼多!」 創世基金會,的確需要你我的幫助,下次買東西拿發票時,不妨仔細地收集起來,寄到創世基金會幫助需要的人,切記──你的一張發票,都將是植物人的一個希望。
1999.12.29 / 葉宜欣 導盲犬Aggie 柯明期的黑暗之光 「在跟Aggie相處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帶一隻導盲犬,更沒想到能擁有這麼寬闊的世界。」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柯明期說。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一日,柯明期成為臺灣第一個擁有導盲犬的盲人。柯明期說,Aggie帶給他許多的震撼和感動。以前他走路靠手杖,因為路上障礙多、手杖能觸及的範圍有限、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不敢走快、也走不遠。現在有Aggie,只要對牠下指令,就能直接到想去的地方;藉著Aggie迅速閃避障礙物的帶領,速度也加快很多。他說:「現在我每天從重建院走七十分鐘、三、四公里到縣立新莊體育場,我活動的空間整個拉開拉大了。」 作為臺灣導盲犬先鋒Aggie的主人,柯明期坦言臺灣民間對導盲犬的認知仍然不夠。即使他和Aggie已經常在媒體上曝光,宣導導盲犬經過訓練、不會咬人、吠叫的觀念,他們出門時還是會遇到民眾問他:「牠會不會咬我?會不會叫?會不會大小便?」也有人不了解導盲犬是執行任務的工作犬,想在Aggie導盲時觸摸牠;此外出入公共場所、搭乘交通工具也常被刁難。柯明期除了藉盲人重建院的資源多做教育的工作,也期盼保障盲人與導盲犬進出公共場所權益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能早日通過立法。 柯明期表示,雖然只要年滿十八歲的盲人就可以申請導盲犬,但是不是每個盲人都適合擁有導盲犬。首先要喜歡狗,第二、要有生活上的實際需要,第三、盲人本身的定向能力必須很強,否則導盲犬也容易迷路。 盲人重建院辦公室的角落裡,毛色金黃的拉布拉多犬Aggie靜靜的趴在柯明期的座位後面。「因為Aggie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隨時要注意擔憂牠的身體狀況,三年來牠就像是我的朋友、家裡的一份子,牠對我來說就好像是『附著在我身上的另一個生命體』。」柯明期說。
2001.03.14 / 蔡昕玫 南陽青少年中心 像家的K書環境 在台北市補習班最密集的南陽街周邊,有不少K書中心,每小時收費數十元。然而,在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讀書場所,南陽青少年中心;「這裡就像家一樣。」志工王惠琴說。 這個中心的前身,是十五年前,由一群曾經在南陽街補習的基督徒重考生組成的「南陽團契」。他們借用過補習班的辦公室、教室、樓梯間、公園、西餐廳、書房等場地,一直到一九九一年得到台北靈糧堂教會的支持,才終於在公園路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而在三年前搬到現址。 南陽青少年中心提供K書室、休閒室、協談室給補習街的學生們,中心內有一位全職輔導及約二十位志工,陪伴補習班學生、重考生們走過因聯考帶來的壓力和心靈掙扎的日子;也幫助時下青少年處理因尷尬年齡及家庭背景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能正面、積極地面對自己與周遭的人際關係。 中心內的志工們,全是曾經在這裡被關懷過的考生,「以前在這裡得到了這麼多,考完試以後就覺得應該要回來這裡回饋一下。」王惠琴說。志工們只要有空,就會回到這裡,負責中心的清潔工作,看看唸書的學生們,在休息的時候和他們聊聊天,。 「以前別人怎麼幫助我們,我們現在也應該這麼幫助別人。」志工劉懿德說,「我們會藉由聊天或觀察,看看有沒有哪個學生好像狀況不對,有的人會主動跟你說,但是如果他是被動、悶悶型的,我們就會主動跟他聊聊,看看他是不是有什麼煩惱或需要。」 此外,在書櫃上,不但有一些休閒書籍,還有應考資料整理、考生食補、運動、保健方面常識的資訊提供,都是志工們的愛心。 中心的輔導許貴華會不定期設計成長課程,由專業領域的老師上課,探討家庭、人際關係、童年回憶、成長之旅等等主題,邀請學生們參加。中心也會和YMCA(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合辦如愛情、健康之類問題的講座、電影欣賞等,每年聖誕節、復活節等節日,也會合辦舞會、茶會等等活動,讓學生們放鬆一下情緒。 每隔幾個月,工作人員們也會計畫慶生會,讓學生們稍微抒解一下壓力,還會在每年暑假考季結束之後,帶終於解脫的學生們到野柳、冬山河等地方旅遊,算是對他們的一種獎勵。
2001.05.24 / 陳幸君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輔社 散播關懷與愛 「其實,原住民小朋友需要的只是多一點的陪伴、多一點的關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那來自遠方另一份不一樣的關心。」短短幾句話,清楚明瞭地道出了「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的中心精神,也說明了他們成立淞浦課輔隊的最終宗旨。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其前身為起源於八十三年十一月的「原住民課輔隊」。當初是由一群走過山地服務的四年級學生所發起,在深刻反省過去所經歷過的山地服務,再結合社團經營理念後,重新出發,改名為「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發展至今,由於深感山地課輔缺乏,因此又在八十六年暑假成立了「淞浦課輔隊」,並以一年分寒暑假固定派出兩期課輔隊的形式運作,分為寒假營隊九至十一天,暑假營隊則是約兩個禮拜。 與原輔社合作的淞浦國小,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該校的學生全為原住民小朋友。在為期不短的營隊中,原輔社採取與學校教學課程相去不遠的方式進行授課,其安排的課程相當地多采多姿,不僅有最基本的國英數體育美術……等課程,另外還有晨間英語教學、寒暑假作業指導、運動大會……等全方位的活動,務求能讓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有趣而又充實的假期。且「上學期複習,下學期引導」的教學方式,也對小朋友的課業產生莫大的助益,相對於老師也是一種隱性的幫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放學時的專案時間,原輔社的同學們幾乎每天都會以戲劇或其他的表演方式,來呈現一個相關的主題,例如:地震來臨時的處理方式、拒抽二手煙……同樣也讓小朋友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如何自我保護。同時還有「相互教學」的活動,由於淞浦國小在全國的原住民舞蹈比賽中常獲佳績,因此在相互教學的課程中,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老師教導社員跳山地舞蹈或是原住民語言教學等等,都讓小朋友對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有信心。 如此多元化的課程,自然容易得到小朋友的熱烈回應,且課輔的形式,並不如正式上課那般的嚴肅;此外,課輔社的社員在每一堂課中都會穿插遊戲,如此的設計,更是讓小朋友在愉快玩樂的氣氛中就能輕鬆學得新知,有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回家時,都還會依依不捨地巴著老師不想離開。而在整個課輔營隊結束後,貼心的小朋友們也還會跟常常寫信給老師以保持聯絡,而這些信也正是鼓舞課輔社社員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另外一方面,淞浦國小的老師也相當感謝這群遠自台北而來的大朋友,由於他們的熱心服務,使得老師在學程的教授上倍感輕鬆,許多正式教學中較難達成的授課方式,也都一一藉著課輔隊而實現。而原輔社與學校彼此之間優質的互動,不論是對小朋友、老師或是社員來說,更都是一個受益匪淺的利多經驗。 正因為東吳大學原輔社與淞浦國小一直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即便是在假期,學校老師及校長也常會配合營隊的大型活動而出席,這不啻是一個好的交流。且原輔社的活動範圍並不僅止於學校,在送小朋友回家時,原輔社的隊員也會順便與當地社區做交流及聯繫,通知他們營隊的大型活動,請社區成員一同來參與,一方面不僅達到宣傳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與當地社群有了相當良好的互動基礎。 根據原輔社社員表示,由於現今山地部落中年輕一輩的多出外工作,例如淞浦國小就有許多小朋友都是爸媽出外工作,僅僅每月按時寄錢回家,在如此的情況下,小朋友們並不容易見到父母親一面,享受一家團圓的天倫之樂。而淞浦課輔隊的出現,不啻是為小朋友幼小的心靈注入了一股暖流,讓他們感受到關懷與愛,課輔引導也許還在其次,真正發揮功用的其實是大哥哥大姊姊們所帶來的溫馨感受。國內相關性的大學服務社團不在少數,他們默默地灑下關懷的種子,默默地耕耘愛的苗圃,相信總有一天,有情的花朵會因為他們的努力而開滿整個寶島。
1999.06.09 / 郭姝敏 游媽媽 被社會福利遺忘的孤兒 傍晚時分,游媽媽冒著大雨一路從醫院騎車回來,在門口掛上雨衣之後就拎著便當獨自回房間吃晚餐。由於身體不舒服加上勞累過度,顫抖的雙手使她拿不穩便當,一個不小心便當全打翻了,但她靜靜地將地上的飯菜撿起,重新裝進便當後又若無其事的吃起來,「反正都能吃,就不要浪費了」她淡淡的說。 原本住在公館一帶的游媽媽,由於之前所居住的區域經常淹水,在前任市長強制拆除房屋之後,她唯一的棲身之處沒有了,再加上她也沒有親友可以投靠,於是就靠著政府發給的拆遷戶補助款維持了一段日子,直到日子真的快過不下去,才輾轉經由一名大學生幫她到社會局申請,以「拆遷戶」的身份住進安康社區,她才得到一個固定的棲身之所。 不過,一九九九年三月才住進安康社區的游媽媽是社區中的「特殊人口」。因為通常經過社會局安排而住進安康社區的居民,只有低收戶及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兩種,游媽媽目前是以拆遷戶中的低收入戶住進此社區,雖然每個月可以領到約五千多元的低收入戶補助款,但由於她今年只有六十三歲,也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所以即使她住進了這個社區也得不到其他老人領有的老人津貼,也因此她還得到外面找工作以維持生計。 跟她住在同一戶的獨居老人張媽媽表示,由於每位社工員要負責的個案有兩百多個,實在相當忙碌,每天除了例行性的到門口打聲招呼之外,也很少有機會能看到他們。因為游媽媽目前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不但得不到補助也不屬於社工員的「照顧範圍」,所以她等於是這個社區的「拒絕往來戶」。除了住之外,其他的事情或是生活方面的問題都得自己料理。 現在,每天清晨五、六點,游媽媽就必須騎著機車,到臨近的大樓去幫她的固定客戶洗車,平均每個早上都要清洗超過二十部車子。由於車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洗完,因此游媽媽說她是「拼了老命在洗」,長期的過度勞動,對於原本就患有嚴重糖尿病的她而言,更是苦不堪言。除了走路出現問題之外,視力也逐漸衰退,她說:「為了要生活,我就必須工作」即使生病了還是得咬緊牙根去工作,直到工作完畢時,才獨自一個人騎車到醫院吊點滴。 「我一個人過慣了,我覺得凡事還是靠自己比較好。」而游媽媽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賣勞力以養活自己,她說:「我不奢求會有更好的生活,現在有一個地方可以住就算很好了。」雖然如此,對於身體逐漸衰弱的她而言,能否負荷現在的工作仍是她要面臨到的問題,除非是得到社會局額外的補助,否則她還是得拖著虛弱的身體工作下去才能生活。 對於這個現象,安康社區社工員葉昭宏表示,由於要負責的案例實在太多,社工員們無法一一的深入家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除非是他們確實提出需要或是要求,社工員才會特別的去關注這些獨居老人。另外由於有些獨居老人相當的不習慣與人接觸,所以社工員被一些獨居老人拒絕在門外的情形便經常發生,因此他們也只能在外面問候這些獨居老人,覺得沒有任何問題時才會繼續探訪下一戶。 葉昭宏也表示,由於游媽媽目前的身份並不屬於獨居老人的範圍,所以社工人員也只能以低收入戶的情況去看待他們,盡量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游媽媽最妥善的照顧。除此之外,如果游媽媽有需要的話,她還是可以向社工員提出需要協助的要求,這樣社工員也會盡全力的去幫助她。
2001.12.13 / 張仲琬 《家園》 帶您深入災區生活 「紀錄片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它都是一種再現,既然是再現就無法逃避詮釋的問題。所以《家園》所呈現的只是我這一年多在災區複雜的情境中,產生某種整體的直覺與理解的真實而已。」這是紀錄片導演許伯鑫的得獎感言,他的紀錄片作品「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獲得了今年文建會的紀錄影帶獎。 許伯鑫的「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十二月十日時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許伯鑫在九二一發生後的隔天,就驅車前往災區。「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是許伯鑫長期在災區追蹤觀察的紀錄,他說,也許是曾經當過記者的本能,讓他決定要做這樣真實平易的紀錄,把災區的情況「盡所有可能拍下來」。 「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以三個小人物的生活為主軸,在其中既呈現了災區的情形,也記錄了人們生活的無奈與變數。 紀錄片由板模工人江龍漢(漢仔)和一個排灣族女孩賀世玲(阿玲)的故事,與潛水夫梁志賢的故事交錯組織而成。影片裡敘述了已婚的江龍漢因為和賀世玲有了外遇,婚姻幾乎破滅,災區的元氣大損與經濟的不景氣,讓江龍漢陷入了難以兼顧照顧兩個家庭的困境。 賀世玲為江龍漢生了一個兒子「阿寶」,她決定漢仔生活在一起,然而由於江龍漢所申請的組合屋不能容納下兩戶人家,阿玲不得已只好搬到地形崎嶇的河邊搭帳棚維生。「我很生氣,因為河邊很髒,我們大人可以住河邊,可是小孩不行,他應該有個正常的家。」阿玲說。而只要江龍漢一兩天不去看她,阿玲和孩子的生活就出了問題。 在河邊居住了兩個多月,阿玲不時地到第二期組合屋的工地去看看,漢仔也幫她申請了組合屋,「我好高興,因為住在這裡比較像一個家吧。」阿玲說。後來,聽說象神颱風將侵襲台灣,漢仔於是幫阿玲再中寮租了一個四坪大的房子,每個月租金一千元。漢仔有時沒有工作,阿玲和孩子便陷入困境,「漢仔沒回來,今天奶粉吃完就沒了。」阿玲說。「我打了好幾通電話去他家都找不到人……我也是無能為力。」 而潛水夫梁志賢(阿賢)的故事,則是「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的另一條支線。阿賢的工作,也受到了災變與景氣不振的影響,時有時無,「這邊的工程都不是在地人做的,因為外地的人工資較便宜。」阿賢說。阿賢原本計劃要結婚,卻沒料到九二一的發生,將一切都延緩了下來。 導演許伯鑫在紀錄片中,記錄了許多阿賢與他的對話。「慈濟的組合屋,蓋得又大又漂亮。但是就是我們這邊的首長不給他們蓋,因為慈濟來蓋,他沒錢賺啊!」「給別人包工程,我們的鄉長可以分兩成,村長分一成。」阿賢說。 「電視來拍,都是多餘的。」阿賢說。「他們沒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做歸做,沒用……他們就是有錢可賺,因為大家都愛看,如果沒人看,他們還會下來嗎?」 影片的後半部發展,阿玲留下了孩子,不告而別。而漢仔急著找她,「小孩要給她,她不回來沒關係,小孩要給她顧……她不要也不行。」但漢仔終究沒找到她,阿玲打了電話給許伯鑫,告訴他她在東埔找到了工作,再也不會回來。 而阿賢,完成了他的婚禮,為了工作,到台北去打拼,他說他心裡常常想到九二一發生的事。 最後,導演許伯鑫告訴我們,阿玲回來帶走了阿寶,但是給人領養了,不知道下落。「我還要繼續拍,拍那個小孩。」許伯鑫說。 談到這部影片,許伯鑫說,他在拍這部影片的時候,只是想盡可能的紀錄。「我故意不拍專家,我只想找幾個小人物,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我的影片,也不可能涵蓋整個九二一的情況。」他說。「我只想留下我能理解的真實的部分。」
1998.12.10 / 張靜文 黃文鈺 真情對待流浪狗 踏進新莊流浪犬收容所,一百多隻狗馬上因為陌生人的造訪,而吠聲鼎沸起來,顯的驚慌失措。管理這個收容所的黃文鈺,正在清洗地面,抬起頭來說:「你隨便走走看看。」 「當牠知道你是友善的,就會慢慢靠近你了。」當記者蹲下,伸出手要撫摸籠中的狗時,工作告一段落的黃文鈺在一旁笑著說。在狗兒們熱情的歡迎下,驕傲而得意地介紹:這隻最愛玩水、這隻很怕人、這隻是這裡最兇的……,如數家珍,像在對朋友介紹他的孩子。 每天早上七點之前,黃文鈺就會來到收容所,開始清洗地面、餵狗。他表示,因為狗的排泄物很多,所以一天要洗三、四次狗舍,另外還利用空餘時間替狗洗澡。因為感覺到狗只吃飼料,養分是不夠的,所以到了中午,黃文鈺會上市場,去向肉販要剩下的雞頭煮給狗吃,有時候肉販不給,只好用買的,月入三萬多的他,就花了一大半的薪水買狗食。在他眼中,這裡的狗是最棒的,所以希望給牠們一個舒服又健康的環境。 黃文鈺表示,他原先在清潔隊負責資源回收的工作,卻因為人事上的調動而轉到這裡工作,做了兩年,和狗兒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對他而言,狗的善良、沒有心機,是人類所不及的,他相信自己的付出,這群狗感受的到,也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今天所做的,會是一種福報。所以他說:「清潔隊的人事太複雜,如果隊長要把我再調回去,可能會辭職,和朋友一起辦流浪狗收容所。」 黃文鈺覺得,他所知道的流浪狗捕捉和管理方式,有很多的不健全。過去就有捕狗的人,依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花色,直接送進香肉店,賺一筆外快;也有收容所虐待狗的方式是:潑汽油在身上活活燒死。聽到這些事,會令他覺得很難過,期待自己也有能力辦一個私人的收容所,用人道的方式對待狗。 雖然夢想何時實現是個未知數,但至少他很認真的在當一個愛狗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照顧身邊的狗、尊重牠們也是有價值的生命。
1999.10.27 / 廖育咨 結合學術資源 為淡水寫下新史頁 淡江大學中文系,藉著田野調查的方式,結合學術與社區的資源,繼「淡水鎮立體方誌」發表後,「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發表會在籌備了近一年的時間,於十月二十六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會中不僅發表了豐富的驗收成果,也為淡水的人物歷史融入了新的生命。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一九九六年起,便展開一系列淡水地區人物誌的田野調查,以不同的主題類型,對淡水地區的當地人物進行調查,而在今年,淡江大學中文系發表了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阿婆的海角大飯店-蕭仕敏製作」、「為覺組合大師-劉秀宏製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靜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吳欣潔製作」、「白守興頁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郭雅雯」……等等。 「記得第一篇寫出來的文章,都是拉哩拉渣的,面對受訪者的回答,尤其牽涉到受訪者較為隱私的問題,也往往不知該如何作為呈現的取捨……」發表會的開始,參與者之一的蕭仕敏緩緩道出了參與這份田野調查工作時,在最初的雜亂無章、到現在的小有成果以及在寫作上面臨到的困難與掙扎。 蕭仕敏於發表會中亦表示,由於所描寫的對象是淡水老街傳統商家之一的「阿婆鐵蛋」創始人的女兒黃玲紅,她本身已經接受過其他媒體相當多次的訪問,因此她會希望不只是能夠去聽受訪者的心聲,更希望能看到受訪者的心情,而不只是一個過程的介紹。與受訪者感同身受的蕭仕敏告白「四十年的歷史,實在不是二千字能夠寫完的,只要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為黃女士,再寫出一段她的感人故事」。 同樣是中文系參與學生之一的王妙芸,其採訪的際遇便不如蕭仕敏順利。一開始,計畫所要採訪的對象是淡水老街的傳統皮鞋店,但剛踏入店家,才開口,便當場被皮鞋店的老闆推了出去,傳統鞋店的老闆生氣的表示:「採訪有什麼用!你知不知道已經兩天都沒有人買過我的皮鞋,我家裡的兩個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王妙芸回憶當時的畫面描述「那種難過和沮喪的感覺實在叫人難以忘懷」,同時也反映了對淡水老街部分產業瀕臨沒落的無奈。 參與學生王錦榮,他是十位參與者中唯一的男性,卻依舊免不了被拒絕採訪的情形,不放棄的他透過里長輾轉的協助溝通,終於獲得在淡水從事打鐵業已有五十三年之久的「萬炭伯」同意,進行採訪,完成了「鐵器時代的遺民」。有趣的是王錦榮表示,每次採訪時,一直忙著打鐵的「萬炭伯」幾乎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再加上「萬炭伯」的話又不多,使得王錦榮必須隨時跟在「萬炭伯」身邊,只要找到空閒的機會,就趕緊提出問題請教。王錦榮描述,「萬炭伯」的話雖然不多,卻不時的用道地的閩南腔音強調「話說再多也沒用,我的技巧是要靠眼睛去學、去看的」,流露出對傳承的渴望。 當面臨到有關採訪的困難時,從中協助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指導老師林美惠便鼓勵同學們,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難度,但一開始都必須傻傻的去做,有問題再說。在這段充滿挫折卻沒有掌聲、沒有學分、沒有酬勞的過程裡,從三十多位參與者到現在僅存的十位同學,憑著這樣的一股動力與發自內心對淡水文化的熱忱,他們寫下了「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這群參與「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的中文系學生,雖然在採訪的過程中每個人遭遇到的際遇,所面臨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他們對淡水小鎮的熱度確實存在著。
1998.12.16 / 林睿康 游明德 空中監獄網服務更生人 「我設立空中監獄這網站的目的,除了要提供正面的資訊來向大眾介紹監獄,也希望為更生人及其家屬提供服務並達到教育大眾的目標。」這是目前在監獄擔任教誨師,從事心理輔導的專員游明德的心願。 游明德,現年四十四歲。他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就開始在南部的監獄擔任教誨師一職,從事幫受刑人心理輔導的工作。而在服務這二十四年的歲月中,他深深感慨現在犯罪率日益增加,犯罪年齡逐漸下降。因此,他藉著本身的電腦能力,在網路上架設了一個專為更生人服務的網站─空中監獄。 游明德架設這網站,是因為他認為由於時下的電影對監獄的描述太過負面,因此為了矯正社會大眾對監獄的印象以及介紹犯罪矯正機構的正面訊息,他透過這網站向大家宣揚。此外,他也希望讓沒犯過罪或是有犯罪念頭的社會人士,在看過此網站後,能有所警惕。 當然,向更生人介紹能夠幫助他們的團體─更生保護會,以及讓監獄相關工作人員能抒發自己的感想,也是游明德設立此網站的原因。不過他所想要真正表達的,是想藉由這個網站來警惕青少年不要吸毒,他說:「現在的犯罪案中,有三成是煙毒犯,而且有許多是青少年,他們有時為了吸毒不擇手段,搶劫或殺人,比比皆是。」而在這則網站中,游明德除了向大眾介紹毒品的種類外,他更針對使用毒品後的後遺症做一詳細描述,以求達到教育及嚇阻的效果。他指出,未來最好能有吸毒後大腦解剖的照片,加強震撼的效果。 為受刑人以及受刑人的家屬提供服務,是游明德想在這網站中表達的理念。「不過這網站的架構還未完全,缺點還很多。」在缺點上,他舉一個例子,他想架構一個目前尚未上網的探監知識,「探監方法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電視接見,是針對更生人生病無法接見或是重刑犯,透過電視和攝影機和家屬見面。第二種是一般接見,受刑人的家屬前來探視,在公開的場地中會面,是電影裡常見的接見模式。第三種是特別接見,單獨面對面。第四種是電話接見,更生人打電話回家和家屬談天。」此外,他希望的是這網站不只是為更生人服務,更可為更生人的家屬甚至所有的社會大眾服務。 而游明德最終想要完成的目標,是將網站教學化。除了有照片可供觀覽,有更多相關防治毒品的資訊可供大眾參考,最重要的是讓社會的犯罪人數不要再增加了。
1999.09.30 / 葉宜欣 關懷青少年的溫暖「晨曦」 社團招募新生的攤位上,穿著白色紀念T恤的隊員們親切的解說社團概況,在文化大學眾多的服務性社團中,特別顯眼。他們,就是創立至今才六年的華岡晨曦服務社。 華岡晨曦服務社創立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前身是隸屬教育部「攜手計畫─大手牽小手」的問題青少年關懷服務隊,由於攜手計畫的結束,促成了社團的成立。目前社上共有三個服務隊,分別是返鄉服務隊、基層文化服務隊和平時服務隊。 寒暑假出隊的返鄉服務隊和基層文化服務隊,是華岡晨曦服務社與救國團協辦的營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國小學生。返鄉服務隊承接的是為台北縣市國中小學生舉辦育樂營的工作,基層文化服務隊則是不定點的為偏遠地區國小舉辦活動營隊。救國團的負責人分配學校給社團後,從與學校聯絡、租借場地器材、報名到課程敲定、活動進行,都是他們必須和校方討論企劃的。 活潑多變的課程安排:童玩、拓印、皮影戲、捏陶……,全是社員群策群力、「貢獻」自己專精,並且演練多次的辛勤結晶,而和孩子們的互動卻能讓社員忘了策劃的辛苦。華岡晨曦服務社顧問黃美穎談起今年寒假的活動,收隊時一個小朋友竟然跪在地上、抱著她的腳哭著要大姐姐不要走,仍然覺得印象深刻。 平時服務隊的服務內容則完全不同,平時服務隊是華岡晨曦服務社長期經營的團隊,輔導格致國中的問題青少年。每年社團都會和學校溝通訂立這一年的活動目標和過程,在審核過學校提供的名單之後,兩人一組,利用午休時間和同學進行輔導。看似簡單、吃飯聊天做活動的輔導,社員卻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除了閱讀大量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資料,社團也會請生命線、張老師等機構的講師到社上講課。黃美穎說,「出隊的感覺真的很好」,因為經過一年或更長時間的輔導,看到同學對他們由陌生排拒到接納信任、思想逐漸成熟,所獲得的那份感動和成就感,是讓她在參加社團的三年裡每學期都出隊的動力。 在經費和人數的限制下,華岡晨曦服務社一律從台北出隊,一方面節省托運器材設備的費用,另一方面更能增進社員的感情。黃美穎回憶,寒假時社團為宜蘭五結鄉社區晚會製作了整面牆大的海報,大家把一節節綑起「像個大熱狗」的巨大海報扛下陽明山、搬到火車上的爆笑情景;甚至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坐鄉公所垃圾車到車站的隊員還自侃坐的是「一大輛」法拉利跑車。 由十餘社員,到今日的八十幾位社員;由沒沒無名,到今日接連獲得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全國大專績優服務社團評鑑優選肯定,華岡晨曦服務社一路走來雖然資歷不深,卻儼然成為服務性社團的佼佼者。去年開始他們也參加教育部的「大專院校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為青少年創造知性感性兼具的周休二日活動,未來更亟思成立自主性的服務隊。
2001.01.11 / 張瀛心 災區孩子的未來 慈濟給希望 國家的希望在教育,而學校是孕育未來主人翁之地,九二一大地震震毀了許多學校,慈濟功德會表示,照顧下一代,是使命,也是責任,於是他們承擔起共五十一所在震災中傾倒中小學的重建工程,目前已有三十八校正式動工。以「蓋自己的學校」的心態,建造現代科技化的學校。 醫院和學校的建築物一定要是最堅固的,因為遇到災難時,醫院是救人中心,學校是避難中心。所以當初要建學校時,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提出了三項原則:第一,用鋼筋水泥建造;第二,綠化建設及水資源回收;第三,自然採光通風,盡量不用空調。 截至目前為止,慈濟基金會希望工程小組,於臺中縣援建十七所學校,於南投縣援建三十二所學校,於嘉義縣援建二所學校;其中,臺中縣有十一所學校動土,南投縣有二十五校動土,嘉義縣有兩所學校動土。 設計南投縣中寮鄉中寮國中的設計師江之豪表示,「人性」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如何利用非正式的活動空間,啟發學生日後不同學習的可能性,是主要的規劃精神。他表示,校園死角對學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脅,所以特別注意校園空間的開放性,及活動空間的流暢。 慈濟基金會希望工程委員李瑞華表示,在去年十月初的大愛屋重建階段,看到災區那些倒塌的學校,就有這個重建學校希望工程的構想,而在十一月時教育部列出災區中毀損的學校名單,邀請各民間團體來認養,慈濟才正式來運作這件希望工程。 為了建造更好的學校,慈濟邀請建築界優良的建築師及設計師,請他們配合當地的地形、文化,設計規畫符合學校需求的建設,所以建築師都親自去學校,面對校長、老師、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去了解;目前他們資料已收集齊全,紛紛提出設計圖。 「我們所有的經費都是募款而來的,」李瑞華說,慈濟匯集各方的募款平均的分配給重建的學校,並沒有說某企業捐了一大筆錢就特定先給某一所學校。目標希望慈濟認養的學校能在下個學年完成重建。
歌曲類 這些歌曲可以用在激發學生從事社會服務活動的心情。
一、大炳 Sing While You Clean 邊打掃邊唱歌 詞:Nika Ofek 曲:林俊志 It's time to clean up after class. 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Wash the windows till they shine. You wipe your desk and I'll wipe mine. Hurry up and get it done, so we can go out and have fun.
二、林強 生命共同體LIVE TOGETHER(Live Together) 作詞:林強 作曲:林強 編曲:羅百吉 全球走向世俗的商業化 環境的污染愈來愈闊 年紀愈大 凡事就應該看破 每日起床 看到鏡中無奈的我 貪污恐嚇刊在每天的報紙 人說什麼人民 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官 混亂的政治 需要什麼款的革命家? 換別種政權 日子敢會較好一些? Ha ! --- Ha ! --- Ha ! --- Ha ! --- 人情禮數和紅包關係 變成咱的生命共同體 警察保護大家集體來犯罪 咱做的一切要付出代價 環境所逼沒能力改變目前的生活 甘講你對暴力犯罪已經攏無感覺 朋友對我的反應愈來愈討厭 偏激的思想對很多代誌感覺都不滿
混亂的政治 需要什麼款的革命家? 換別種政權 日子會較好嗎? Ha ! --- Ha ! --- Ha ! --- Ha ! --- 人情禮數和紅包關係 變成咱的生命共同體 警察保護大家集體來犯罪 咱做的一切要付出代價 要付出代價 要付出代價
三、林志炫 玉山之歌 全民電視台的開播曲和收播曲 有一座山 生長的地方叫台灣 和我們同樣的故鄉 他將歷史默默承當 雖寂寞卻堅強 他高高矗立在雲端 有一種傷 深刻在心頭不敢忘 我們用什麼愛台灣 所有夢和希望全都繫在這片土地上 我們唯一的靠山 但願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心靈改造這美麗的地方 但願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這是新台灣人的驕傲 只要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我們相信這裡會是個天堂
社會資源類 這些社會機構是希望能提供給學生各種資源以供藉助,以及希望其能投身參與。
一、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簡介 什麼是聯合勸募:透過一個專責募款的機構,有效地結集社會資源,並統籌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 社福利機構或團體,如此一來,社會福利機構得以專心推展服務計劃,而社會大眾也可避免重覆募款的干擾! 為什麼需要聯合勸募: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人類生活水準獲得提昇;在面對災難或不幸事件的同時,民間社會的愛心澎湃取代了冷漠;在此同時,更需要『社會資源的專業經理人』,統一且合理地運用社會各界的善款,並代替捐款者監督善款運用情形。 聯合勸募的理念與功能:合理的分配社會資源。提供社會福利服務適切地協助。 縝密地監督每一筆資源的流向與運用。 公開資訊與透明責信。 地址:110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505號4樓 電話:(02)8780-0556 傳真:(02)8789-0536 E-mail: [email protected]
二、南區兒童之家簡介 機關名稱:本家原名”台灣省立高雄育幼院”,創設於民國五十六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更名”內政部南區兒童之家”。 服務範圍:包括高雄市.高雄縣.台南市.台南縣.屏東市.屏東縣.澎湖縣等區域。 主要業務項目:收容教養孤苦無依兒童,落實國家兒童福利政策。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翠華路一四O一號 電話:07-5824645 傳真:07-5816160 E-mail:[email protected]
三、台中「 張老師 」簡介 台中「 張老師 」中心成立於民國五十九年二月,初期以函件輔導方式從事輔導 工作;且自八十五年七月起,台中「 張老師 」中心開闢「 6180─樂意幫您 」 專線電話,更於八十六年十月成立台中諮商輔導中心,並提供下列之服務:諮商輔導服務>個別諮商、心理測驗、青少年輔導工作、急難濟助;預防推廣服務>心理衛生講座、心理學苑、輔導知能研習會、專欄、廣播、企業代訓。 服務時間:每週一∼六 早上9:00 ~ 12:00 下午1:30 ~ 5:00 晚上6:00 ~ 9:00 地址:台中市北區404進化北路369號7樓
四、嘉義市生命線簡介 緣起:當大地一片沉寂,當人們陷入生命的谷底,心靈的徬徨與糾結不斷的交織著,無助的吶喊聲畫破天際,此時突然出現一片曙光----於1963年由亞蘭沃可博士首創澳洲雪梨,以「自殺防治」幫助人們解決各種困難為宗旨,藉著二十四小時的電話輔導使因絕望而企圖自殺者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協助心靈受創者重新體驗生命的意義。隨後世界各國紛紛響應設立生命線並組織國際生命線協會。台灣於1969年由台北馬偕醫院引進成立,接著全國各地相繼成立至今全國已有23個生命線協會;嘉義生命線協會於67年成立,72年縣市分制後、更名為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前後共計二十個年頭了!並於88年10月7日完成社團法人登記。 宗旨:千里一線牽、幫助無限,積極的入世思想是創會的原動力,無悔的關懷奉獻是我們基本共識,有效的協助個案是我們的責任義務,全心投入社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祥和的生活品質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服務:二十年來,嘉義市生命線解救過400多位自殺的生命;輔導過6萬多個心靈受創的朋友,【預防勝於治療】參加過我們所舉辦的任何活動者更高達30萬人;關懷生命讓心靈重建、增加生活智慧創造生命力,目前我們有110位24小時全年無休的義務李老師、為民眾服務及40位急救隊義工,協助自殺個案之處理、婦女緊急救援等工作。 項目:一、諮商協談服務— 傳真:05-2338747
五、生命線 服務內容:青少年輔導、生活危機調適、男女情感協談、自殺防治、精神心理輔導、婚姻家庭協談、志願服務工作推行、社會資源轉介等。 地區 生命線 專線電話 北 區 宜蘭縣生命線協會 039-329595 北 區 基隆市生命線協會 02-24659595 北 區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02-25059595 北 區 台北縣生命線協會 02-29679595 北 區 桃園縣生命線協會 03-358-9595 北 區 新竹市生命線協會 035-249595/035-240995 北 區 新竹縣生命線協會 035-969595 北 區 苗栗縣生命線協會 037-329595 中 區 台中市生命線協會 04-222-9595 中 區 台中縣生命線協會 04-526-9595 中 區 南投縣生命線協會 04-923-9595 中 區 彰化縣生命線協會 04-724-9595 中 區 雲林縣生命線協會 05-532-9595 中 區 嘉義市生命線協會 05-234-9595 中 區 嘉義縣生命線協會 05-226-7995 南 區 台南市生命線協會 06-220-9595 南 區 台南縣生命線協會 06-632-9595 南 區 高雄市生命線協會 07-231-9595 南 區 高雄縣生命線協會 07-621-1995 南 區 屏東縣生命線協會 08-736-9595/08-736-3995 東 區 台東縣生命線協會 089-339595 東 區 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038-339595 外 島 澎湖縣生命線協會 06-921457
六、未婚媽媽諮商服務 服務內容:為未婚媽媽提供收容、待產服務,對於所有個案一律保密。『只要一通電話找我們,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幫助妳!』 地區 諮商中心 專線電話 北部 基督教神愛兒童之家 039-514-652 北部 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 02-2311-7642/02-2311-0223 北部 基督教救世會瑪莉亞之家 02-2729-0265 南部 私立露晞少年教養中心 06-2344-009/06-2340-227 東部 基督教救世會 038-262-377
勵馨蒲公英 服務內容:性侵害、中輟生學生輔導 地區 勵馨蒲公英 專線電話 北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2-25508885 中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4-3768585 南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7-3868491
七、藥物濫用諮商及輔導專線電話 服務內容:一般人很難理解吸毒者所導致的人格扭曲、道德錯誤、行為不當的嚴重性,而種種複雜的吸毒本質,也遠超過人的思考想像。假如人家、朋友或本身有吸毒問題,我們提供以下機構,他們會協助吸毒者走過最無助的戒斷期、重建吸毒者之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及扶持重新站起來復歸社會! 地區 藥物濫用諮商 專線電話 北部 晨曦福音戒毒中心 02-2231-7744 北部 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 02-2927-0010 北部 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 02-2875-7524 北部 中華民國反毒促進會 02-2381-5225 北部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02-2395-2279 北部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癮防治科 02-2728-5791 北部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02-2511-0866 中部 基督教仰望之家 04-632-5245 中部 草屯療養院煙毒勒戒科 049-323-891轉308 南部 台南市戒癮協進會 06-297-7172 南部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煙毒勒戒科 07-781-8128 南部 高雄市基督教戒癮協會 07-241-9712 南部 台灣更生保護會屏東輔導所 08-762-5731 南部 基督教沐恩之家 08-869-0029 東部 台灣基督教花蓮主愛之家 038-260-360
圖表類
志願服務工作成果統計表 活動名稱:社會服務活動資料收集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輔諮系92級 李繡昱、林玉茹、郭明惠、唐訢雅、吳淑儀 工具篇 此些書籍中,內容以方案為主。針對社區務動或社區經營的方向,提供了不少方案,且其中步驟、所需功具、適用對象、及所需時數都有詳細例明,甚至所需學習單也附錄在其中,可當作社區活動新手教師的入門指引,或是參考之用。 一、佟世俊 (民56):健康的社區。幼獅文化。 二、調兵遣將話社區 放眼天下篇 此兩書的主要內容是,描述不同國家(像德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如何帶領居民進行社區營造及服務,並看到不同方法所帶來的地區改變。可從人抽出一些例子給學生看,由此引領學生從更多不同的方向思考社區服務,並討論看看哪種方法可用在我們的社區中。 一、張豫偉總編(民89):天涯若比鄰。光寶文教。 二、陳輝明(民88):社區櫥窗。光寶文教。 真人勵志篇 此兩書都是從真實從事社區服務的人仕,說出他們投身社區服務的心路歷程及感想。由此可鼓勵學生對社區服務抱正向的態度,帶領學生感受助人的喜悅,明白助人並不只是付出,更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心靈上的)。且在<<小草的心>>一書中,還列出了若想要投身社區服務所須要的能力或條件,讓有興趣的學生能更進一步去培養。 一、張豫偉(民88):小草的心。光寶文教。 二、黃露惠、施寄青合著(民78):人間有愛。方智出版公司。 三、德蕾莎修女傳 概念篇 主要屬於論述社區服務的概念部份。藉以讓學生對社區服務有更具體的認識及概念。 一、李家同(民84):讓高牆倒下吧!。聯經出版社。 社區營造實例篇 此三本是具有很濃厚台灣鄉土風味的書本。內容主要是描述了三個台灣舊城,在當地居民的同心合力下,如何一步一步的改善,到最後更成為各具特式的觀光點。其中詳述了鄉民間的努力合作,如何共同克服阻礙,而共享大家的成果。可鼓勵學生為社區服務,也可建立學生對自己社區的熱誠,且帶領學生體會分享成果的喜悅。此外,也因為它們具有濃厚的鄉土味,能對學生產生更多的感染力。 一、吳旭峰(民86):橋仔頭世紀糖之戀。時報文化。 二、陳亮全(民86):福林彩虹白鷺飛。時報文化。 三、曾梓峰(民86):大溪老街風華展。時報文化。 童話集 教他工作應從小開始。在孩子的童言童語中,透過精美的圖畫及簡短易懂的文字,傳達出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讓學生瞭解生活環境(社區)跟自己是密不可分的,也體會到保護這個可愛的環境是大家的責任。 一、芭芭拉.庫尼(民98):花婆婆。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二、凱琳.愛爾蘭(民98):奇妙的自然,奇妙的你。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三、道格拉斯.伍德(民90):地球的禱告。香港道聲出版社。
電影類 一、「老師上課了!」系列 主要是描述維克多原是一位少年法官,在經過多年的法官生涯,他意識到要杜絕種種的社會問題,光是靠嚴刑律法是不足夠的,因為法律中能達到懲戒的效果,唯有透過教育才能真正教化人心。在代課的過程中他傳達了珍貴的訊息,就是以「負責」、「關愛」及「包容」來對待學生,使學生的心中充滿了人間的溫情和大愛。此系列共有九片電影,全都是指明人間有愛,互相幫助的美好,可藉以鼓勵學生以愛投入社區。同時九個故事各描述不同的情節,教師可因課程方向不同而作選擇。 1形影不離 2學校保衛戰 3壞孩子 4身世之謎 5誓盟兄弟 6甦醒 7夢中的老虎 8天明破曉時 9星星的旅程
二、讓愛傳出去 故事是講述一個老師以「愛的教育」來教導學生,並要求他們每人做一些可以讓大家的愛心傳出去的事。片中傳播出大眾愛的精神,及助人為快樂之本等的想法。從片中師生溫馨的、勵志的互動中,以貼近我們學生生活的層面切入,教導他們為大眾付出的可貴及價值。
三、空氣之海(Discovery) 從水(河流、湖泊、大洋)跟空氣間的微妙關係,及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影響。教導學生關心自己生活的環境,也從瞭解大自然的奧妙而引發學生感恩環境的心。從感謝進而到加以保護。
四、公共電視節目錄影帶───水的系列 從人們生活中各個方面及層次,說明水跟人類的關係。也讓學生看到,地球的水資源在不斷的被破壞,及這些破壞將帶給人們的影響(沙漠化、水污染、水荒、水災…)讓學生學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教導學生從個人生活做起,為大環境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1放水流 2河死了 3地沉下去了 4這樣的水能喝嗎? 5水土不服 6給魚一個家 7住在水庫邊 8水患 9水荒 10無淚的森林 11水的用心人 12我們家前的小河
文章類 關於社會服務的文章,在報章雜誌及網路上,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只要在閱讀時多用些心思,相信都能獲取相關的資訊以及可供利用的教材。在文章的使用上,「由小處著手」的觀點,應該更能讓學生將抽象的知識拉回到生活應用的經驗層面上。以下舉書籍文章及網路文章為例,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書籍文章 社會服務活動的範圍相當廣闊,舉凡了解社會現象、體察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培養關懷人群的情懷與行動力,進而樂意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服務等都是其囊擴的範疇。以下所舉的書籍文章乃朝此方向蒐集,當然不免會有所闕漏,相信透過現今書籍出版的快捷速度,必能找到更多更廣的資料。 (一)周增祥(民77):燈塔7。台北市:文經社。 1.愛的擴大,頁53。 2.樂於助人,頁61。 3.溫暖留人間,頁155。 (二)張曼娟(民87):緣起不滅。台北市:皇冠。 1.塵緣─唯一的城市,頁215。 (三)劉墉(民87):攀上心中的巔峰。台北市:水雲齋文化。 1.<談敬老>家裡有個老小孩,頁94-104。 2.<談犧牲>飲一杯有血有淚的甜水,頁186-192。 (四)劉錦得(民89):今夜葉葉都有月。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1.以愛心致祥和,頁303-306。 (五)潘娜西亞(民89):給親愛的。台北市:二匠文化。 1.我愛你,頁114。 (六)朵朵(民89):朵朵小語2。台北市,大田。 卷四:對遠山叫喊 1.有一堵牆,頁143。 (七)朵朵(民91):朵朵小語─輕盈的生活。台北市,大田。 卷二:靠近自己的心 1.小綠芽,頁41。 2.羊齒厥,頁52。 卷五:成為一朵小太陽 1.楓香樹,頁128。 2.果凍,頁131。
二、網路文章 摘自http://homeland.yam.com/hl02-00.htm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附屬新故鄉雜誌社 新故鄉雜誌季刊 1999 new Homeland Magazine第二期(1999夏季號) 此網站的文章與社區工作、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特色與文化、認識自身所處的環境、愛鄉愛土、愛護環境、保育動物等,都有密切的關聯,是個相當富有特色的網站,當然其文章更是與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也由於是季刊的緣故,有時效性而能與時事配合。相信在閱讀之後,配合教師所設計的學習單作充分有關聯的討論後,能讓人產生一些新的啟發。 (一)青少年與社區工作特輯:青春有線 1.王爺親點的小福官 6.拒絕上學的小子們 (二)故鄉心情 1.返鄉十年的異鄉人 (三)社區反省 1.第一次,打開布袋 (四)文化產業 1.紙文化的重生 2.一顆愛鄉的心 (五)特別企劃:家園山河系列 1.SAVE黑皮一族 (六)社區目擊 1.我們想要一個新故鄉! (七)社區論壇 1.要不要轉型了? (八)打造新故鄉-理想社區徵文 小學組 1.第一名:快樂村 中學組 1.第一名:半線城南 大專社會組 1.第一名: 為社區打造一條走廊
網路文章類
現年四十五歲的江先生,在民國七十九年底返家途中不幸發生嚴重車禍,當江太太緊急趕到仁愛醫院時,醫生提醒她病人能被救活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就算救活大概也會變成植物人,但勇敢的江太太卻仍然請大夫盡力救治,並一肩挑起家計。轉眼十二年的日子過去,江太太依舊在病榻前悉心照料,期盼丈夫甦醒的那天,一張開眼就能看見苦苦守候的自己……。 江太太並不是一個特例,根據衛生處民國八十九年度,針對全國植物人病例建檔資料的調查,全台目前約有六千餘名植物人,但受到妥善照顧的卻僅有百分之五。再加上台灣地區每九個小時就有一人因意外事故而變成植物人,許多家庭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擔時,往往是慌了手腳,一片愁雲慘霧。創世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先生,當初便是秉持著「救一位植物人等於救一個家庭」的理念四處奔走,終於成功創立「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造福了許多無力照顧植物人的家庭。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全台唯一立案照顧清寒植物人的財團法人,目前全省各地共有十家清寒植物人安養院及四百多個床位。由於創世基金會並不屬於任何政府機關,因此在經費的籌措上始終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目前創世基金會的財務來源,除了民間的贊助,最大宗的就是各界捐獻的發票。 電視上常可以看到「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的廣告,事實上創世基金會每年都有「認養發票勸募箱」的活動,不分時間全年皆在進行,不論是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募集未開獎的發票寄回創世基金會。同時自即日開始至十二月十五日,也有「愛心寶寶募發票」的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針對全國各幼稚園的小朋友來進行,藉由樂捐發票的方式,請小朋友們把家裡的未開獎的發票帶來。屏東玫瑰幼稚園園長黃玉雪表示,小朋友對於此項活動都很熱中,不但會提醒父母要把發票收好讓他們帶來學校,在交發票給老師時還會天真地說:「我很乖,把發票捐給植物人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也要很乖,趕快好起來喔!」 除了經費問題之外,創世基金會面臨的另一個難題便是看護及醫護人員的極高流動性。根據義工黃春蓮媽媽表示,義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例如每天要為植物人進食六次,每兩小時還要為其翻身、拍背、按摩,以及清潔身體等工作,雖然創世基金會有很多義工可以幫忙照料植物人,但畢竟創世還是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照顧植物人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因為不論自己如何付出,植物人也很難醒來說聲「謝謝」,但黃媽媽卻說會來創世當義工的,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反正「都是自己的小孩,幹嘛計較這麼多!」 創世基金會,的確需要你我的幫助,下次買東西拿發票時,不妨仔細地收集起來,寄到創世基金會幫助需要的人,切記──你的一張發票,都將是植物人的一個希望。
1999.12.29 / 葉宜欣 導盲犬Aggie 柯明期的黑暗之光 「在跟Aggie相處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帶一隻導盲犬,更沒想到能擁有這麼寬闊的世界。」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柯明期說。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一日,柯明期成為臺灣第一個擁有導盲犬的盲人。柯明期說,Aggie帶給他許多的震撼和感動。以前他走路靠手杖,因為路上障礙多、手杖能觸及的範圍有限、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不敢走快、也走不遠。現在有Aggie,只要對牠下指令,就能直接到想去的地方;藉著Aggie迅速閃避障礙物的帶領,速度也加快很多。他說:「現在我每天從重建院走七十分鐘、三、四公里到縣立新莊體育場,我活動的空間整個拉開拉大了。」 作為臺灣導盲犬先鋒Aggie的主人,柯明期坦言臺灣民間對導盲犬的認知仍然不夠。即使他和Aggie已經常在媒體上曝光,宣導導盲犬經過訓練、不會咬人、吠叫的觀念,他們出門時還是會遇到民眾問他:「牠會不會咬我?會不會叫?會不會大小便?」也有人不了解導盲犬是執行任務的工作犬,想在Aggie導盲時觸摸牠;此外出入公共場所、搭乘交通工具也常被刁難。柯明期除了藉盲人重建院的資源多做教育的工作,也期盼保障盲人與導盲犬進出公共場所權益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能早日通過立法。 柯明期表示,雖然只要年滿十八歲的盲人就可以申請導盲犬,但是不是每個盲人都適合擁有導盲犬。首先要喜歡狗,第二、要有生活上的實際需要,第三、盲人本身的定向能力必須很強,否則導盲犬也容易迷路。 盲人重建院辦公室的角落裡,毛色金黃的拉布拉多犬Aggie靜靜的趴在柯明期的座位後面。「因為Aggie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隨時要注意擔憂牠的身體狀況,三年來牠就像是我的朋友、家裡的一份子,牠對我來說就好像是『附著在我身上的另一個生命體』。」柯明期說。
2001.03.14 / 蔡昕玫 南陽青少年中心 像家的K書環境 在台北市補習班最密集的南陽街周邊,有不少K書中心,每小時收費數十元。然而,在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裡,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讀書場所,南陽青少年中心;「這裡就像家一樣。」志工王惠琴說。 這個中心的前身,是十五年前,由一群曾經在南陽街補習的基督徒重考生組成的「南陽團契」。他們借用過補習班的辦公室、教室、樓梯間、公園、西餐廳、書房等場地,一直到一九九一年得到台北靈糧堂教會的支持,才終於在公園路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而在三年前搬到現址。 南陽青少年中心提供K書室、休閒室、協談室給補習街的學生們,中心內有一位全職輔導及約二十位志工,陪伴補習班學生、重考生們走過因聯考帶來的壓力和心靈掙扎的日子;也幫助時下青少年處理因尷尬年齡及家庭背景所帶來的種種問題,而能正面、積極地面對自己與周遭的人際關係。 中心內的志工們,全是曾經在這裡被關懷過的考生,「以前在這裡得到了這麼多,考完試以後就覺得應該要回來這裡回饋一下。」王惠琴說。志工們只要有空,就會回到這裡,負責中心的清潔工作,看看唸書的學生們,在休息的時候和他們聊聊天,。 「以前別人怎麼幫助我們,我們現在也應該這麼幫助別人。」志工劉懿德說,「我們會藉由聊天或觀察,看看有沒有哪個學生好像狀況不對,有的人會主動跟你說,但是如果他是被動、悶悶型的,我們就會主動跟他聊聊,看看他是不是有什麼煩惱或需要。」 此外,在書櫃上,不但有一些休閒書籍,還有應考資料整理、考生食補、運動、保健方面常識的資訊提供,都是志工們的愛心。 中心的輔導許貴華會不定期設計成長課程,由專業領域的老師上課,探討家庭、人際關係、童年回憶、成長之旅等等主題,邀請學生們參加。中心也會和YMCA(台北市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合辦如愛情、健康之類問題的講座、電影欣賞等,每年聖誕節、復活節等節日,也會合辦舞會、茶會等等活動,讓學生們放鬆一下情緒。 每隔幾個月,工作人員們也會計畫慶生會,讓學生們稍微抒解一下壓力,還會在每年暑假考季結束之後,帶終於解脫的學生們到野柳、冬山河等地方旅遊,算是對他們的一種獎勵。
2001.05.24 / 陳幸君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輔社 散播關懷與愛 「其實,原住民小朋友需要的只是多一點的陪伴、多一點的關心,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那來自遠方另一份不一樣的關心。」短短幾句話,清楚明瞭地道出了「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的中心精神,也說明了他們成立淞浦課輔隊的最終宗旨。 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成立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其前身為起源於八十三年十一月的「原住民課輔隊」。當初是由一群走過山地服務的四年級學生所發起,在深刻反省過去所經歷過的山地服務,再結合社團經營理念後,重新出發,改名為「東吳大學原住民課業輔導社」。發展至今,由於深感山地課輔缺乏,因此又在八十六年暑假成立了「淞浦課輔隊」,並以一年分寒暑假固定派出兩期課輔隊的形式運作,分為寒假營隊九至十一天,暑假營隊則是約兩個禮拜。 與原輔社合作的淞浦國小,位於花蓮縣玉里鎮,該校的學生全為原住民小朋友。在為期不短的營隊中,原輔社採取與學校教學課程相去不遠的方式進行授課,其安排的課程相當地多采多姿,不僅有最基本的國英數體育美術……等課程,另外還有晨間英語教學、寒暑假作業指導、運動大會……等全方位的活動,務求能讓小朋友們度過一個有趣而又充實的假期。且「上學期複習,下學期引導」的教學方式,也對小朋友的課業產生莫大的助益,相對於老師也是一種隱性的幫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放學時的專案時間,原輔社的同學們幾乎每天都會以戲劇或其他的表演方式,來呈現一個相關的主題,例如:地震來臨時的處理方式、拒抽二手煙……同樣也讓小朋友們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如何自我保護。同時還有「相互教學」的活動,由於淞浦國小在全國的原住民舞蹈比賽中常獲佳績,因此在相互教學的課程中,學生搖身一變成為老師教導社員跳山地舞蹈或是原住民語言教學等等,都讓小朋友對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有信心。 如此多元化的課程,自然容易得到小朋友的熱烈回應,且課輔的形式,並不如正式上課那般的嚴肅;此外,課輔社的社員在每一堂課中都會穿插遊戲,如此的設計,更是讓小朋友在愉快玩樂的氣氛中就能輕鬆學得新知,有許多小朋友在放學回家時,都還會依依不捨地巴著老師不想離開。而在整個課輔營隊結束後,貼心的小朋友們也還會跟常常寫信給老師以保持聯絡,而這些信也正是鼓舞課輔社社員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動力。另外一方面,淞浦國小的老師也相當感謝這群遠自台北而來的大朋友,由於他們的熱心服務,使得老師在學程的教授上倍感輕鬆,許多正式教學中較難達成的授課方式,也都一一藉著課輔隊而實現。而原輔社與學校彼此之間優質的互動,不論是對小朋友、老師或是社員來說,更都是一個受益匪淺的利多經驗。 正因為東吳大學原輔社與淞浦國小一直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因此即便是在假期,學校老師及校長也常會配合營隊的大型活動而出席,這不啻是一個好的交流。且原輔社的活動範圍並不僅止於學校,在送小朋友回家時,原輔社的隊員也會順便與當地社區做交流及聯繫,通知他們營隊的大型活動,請社區成員一同來參與,一方面不僅達到宣傳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與當地社群有了相當良好的互動基礎。 根據原輔社社員表示,由於現今山地部落中年輕一輩的多出外工作,例如淞浦國小就有許多小朋友都是爸媽出外工作,僅僅每月按時寄錢回家,在如此的情況下,小朋友們並不容易見到父母親一面,享受一家團圓的天倫之樂。而淞浦課輔隊的出現,不啻是為小朋友幼小的心靈注入了一股暖流,讓他們感受到關懷與愛,課輔引導也許還在其次,真正發揮功用的其實是大哥哥大姊姊們所帶來的溫馨感受。國內相關性的大學服務社團不在少數,他們默默地灑下關懷的種子,默默地耕耘愛的苗圃,相信總有一天,有情的花朵會因為他們的努力而開滿整個寶島。
1999.06.09 / 郭姝敏 游媽媽 被社會福利遺忘的孤兒 傍晚時分,游媽媽冒著大雨一路從醫院騎車回來,在門口掛上雨衣之後就拎著便當獨自回房間吃晚餐。由於身體不舒服加上勞累過度,顫抖的雙手使她拿不穩便當,一個不小心便當全打翻了,但她靜靜地將地上的飯菜撿起,重新裝進便當後又若無其事的吃起來,「反正都能吃,就不要浪費了」她淡淡的說。 原本住在公館一帶的游媽媽,由於之前所居住的區域經常淹水,在前任市長強制拆除房屋之後,她唯一的棲身之處沒有了,再加上她也沒有親友可以投靠,於是就靠著政府發給的拆遷戶補助款維持了一段日子,直到日子真的快過不下去,才輾轉經由一名大學生幫她到社會局申請,以「拆遷戶」的身份住進安康社區,她才得到一個固定的棲身之所。 不過,一九九九年三月才住進安康社區的游媽媽是社區中的「特殊人口」。因為通常經過社會局安排而住進安康社區的居民,只有低收戶及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獨居老人兩種,游媽媽目前是以拆遷戶中的低收入戶住進此社區,雖然每個月可以領到約五千多元的低收入戶補助款,但由於她今年只有六十三歲,也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所以即使她住進了這個社區也得不到其他老人領有的老人津貼,也因此她還得到外面找工作以維持生計。 跟她住在同一戶的獨居老人張媽媽表示,由於每位社工員要負責的個案有兩百多個,實在相當忙碌,每天除了例行性的到門口打聲招呼之外,也很少有機會能看到他們。因為游媽媽目前不符合獨居老人的資格,不但得不到補助也不屬於社工員的「照顧範圍」,所以她等於是這個社區的「拒絕往來戶」。除了住之外,其他的事情或是生活方面的問題都得自己料理。 現在,每天清晨五、六點,游媽媽就必須騎著機車,到臨近的大樓去幫她的固定客戶洗車,平均每個早上都要清洗超過二十部車子。由於車子必須在指定的時間內洗完,因此游媽媽說她是「拼了老命在洗」,長期的過度勞動,對於原本就患有嚴重糖尿病的她而言,更是苦不堪言。除了走路出現問題之外,視力也逐漸衰退,她說:「為了要生活,我就必須工作」即使生病了還是得咬緊牙根去工作,直到工作完畢時,才獨自一個人騎車到醫院吊點滴。 「我一個人過慣了,我覺得凡事還是靠自己比較好。」而游媽媽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出賣勞力以養活自己,她說:「我不奢求會有更好的生活,現在有一個地方可以住就算很好了。」雖然如此,對於身體逐漸衰弱的她而言,能否負荷現在的工作仍是她要面臨到的問題,除非是得到社會局額外的補助,否則她還是得拖著虛弱的身體工作下去才能生活。 對於這個現象,安康社區社工員葉昭宏表示,由於要負責的案例實在太多,社工員們無法一一的深入家庭去了解他們的需求,除非是他們確實提出需要或是要求,社工員才會特別的去關注這些獨居老人。另外由於有些獨居老人相當的不習慣與人接觸,所以社工員被一些獨居老人拒絕在門外的情形便經常發生,因此他們也只能在外面問候這些獨居老人,覺得沒有任何問題時才會繼續探訪下一戶。 葉昭宏也表示,由於游媽媽目前的身份並不屬於獨居老人的範圍,所以社工人員也只能以低收入戶的情況去看待他們,盡量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游媽媽最妥善的照顧。除此之外,如果游媽媽有需要的話,她還是可以向社工員提出需要協助的要求,這樣社工員也會盡全力的去幫助她。
2001.12.13 / 張仲琬 《家園》 帶您深入災區生活 「紀錄片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它都是一種再現,既然是再現就無法逃避詮釋的問題。所以《家園》所呈現的只是我這一年多在災區複雜的情境中,產生某種整體的直覺與理解的真實而已。」這是紀錄片導演許伯鑫的得獎感言,他的紀錄片作品「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獲得了今年文建會的紀錄影帶獎。 許伯鑫的「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十二月十日時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許伯鑫在九二一發生後的隔天,就驅車前往災區。「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是許伯鑫長期在災區追蹤觀察的紀錄,他說,也許是曾經當過記者的本能,讓他決定要做這樣真實平易的紀錄,把災區的情況「盡所有可能拍下來」。 「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以三個小人物的生活為主軸,在其中既呈現了災區的情形,也記錄了人們生活的無奈與變數。 紀錄片由板模工人江龍漢(漢仔)和一個排灣族女孩賀世玲(阿玲)的故事,與潛水夫梁志賢的故事交錯組織而成。影片裡敘述了已婚的江龍漢因為和賀世玲有了外遇,婚姻幾乎破滅,災區的元氣大損與經濟的不景氣,讓江龍漢陷入了難以兼顧照顧兩個家庭的困境。 賀世玲為江龍漢生了一個兒子「阿寶」,她決定漢仔生活在一起,然而由於江龍漢所申請的組合屋不能容納下兩戶人家,阿玲不得已只好搬到地形崎嶇的河邊搭帳棚維生。「我很生氣,因為河邊很髒,我們大人可以住河邊,可是小孩不行,他應該有個正常的家。」阿玲說。而只要江龍漢一兩天不去看她,阿玲和孩子的生活就出了問題。 在河邊居住了兩個多月,阿玲不時地到第二期組合屋的工地去看看,漢仔也幫她申請了組合屋,「我好高興,因為住在這裡比較像一個家吧。」阿玲說。後來,聽說象神颱風將侵襲台灣,漢仔於是幫阿玲再中寮租了一個四坪大的房子,每個月租金一千元。漢仔有時沒有工作,阿玲和孩子便陷入困境,「漢仔沒回來,今天奶粉吃完就沒了。」阿玲說。「我打了好幾通電話去他家都找不到人……我也是無能為力。」 而潛水夫梁志賢(阿賢)的故事,則是「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的另一條支線。阿賢的工作,也受到了災變與景氣不振的影響,時有時無,「這邊的工程都不是在地人做的,因為外地的人工資較便宜。」阿賢說。阿賢原本計劃要結婚,卻沒料到九二一的發生,將一切都延緩了下來。 導演許伯鑫在紀錄片中,記錄了許多阿賢與他的對話。「慈濟的組合屋,蓋得又大又漂亮。但是就是我們這邊的首長不給他們蓋,因為慈濟來蓋,他沒錢賺啊!」「給別人包工程,我們的鄉長可以分兩成,村長分一成。」阿賢說。 「電視來拍,都是多餘的。」阿賢說。「他們沒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做歸做,沒用……他們就是有錢可賺,因為大家都愛看,如果沒人看,他們還會下來嗎?」 影片的後半部發展,阿玲留下了孩子,不告而別。而漢仔急著找她,「小孩要給她,她不回來沒關係,小孩要給她顧……她不要也不行。」但漢仔終究沒找到她,阿玲打了電話給許伯鑫,告訴他她在東埔找到了工作,再也不會回來。 而阿賢,完成了他的婚禮,為了工作,到台北去打拼,他說他心裡常常想到九二一發生的事。 最後,導演許伯鑫告訴我們,阿玲回來帶走了阿寶,但是給人領養了,不知道下落。「我還要繼續拍,拍那個小孩。」許伯鑫說。 談到這部影片,許伯鑫說,他在拍這部影片的時候,只是想盡可能的紀錄。「我故意不拍專家,我只想找幾個小人物,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我的影片,也不可能涵蓋整個九二一的情況。」他說。「我只想留下我能理解的真實的部分。」
1998.12.10 / 張靜文 黃文鈺 真情對待流浪狗 踏進新莊流浪犬收容所,一百多隻狗馬上因為陌生人的造訪,而吠聲鼎沸起來,顯的驚慌失措。管理這個收容所的黃文鈺,正在清洗地面,抬起頭來說:「你隨便走走看看。」 「當牠知道你是友善的,就會慢慢靠近你了。」當記者蹲下,伸出手要撫摸籠中的狗時,工作告一段落的黃文鈺在一旁笑著說。在狗兒們熱情的歡迎下,驕傲而得意地介紹:這隻最愛玩水、這隻很怕人、這隻是這裡最兇的……,如數家珍,像在對朋友介紹他的孩子。 每天早上七點之前,黃文鈺就會來到收容所,開始清洗地面、餵狗。他表示,因為狗的排泄物很多,所以一天要洗三、四次狗舍,另外還利用空餘時間替狗洗澡。因為感覺到狗只吃飼料,養分是不夠的,所以到了中午,黃文鈺會上市場,去向肉販要剩下的雞頭煮給狗吃,有時候肉販不給,只好用買的,月入三萬多的他,就花了一大半的薪水買狗食。在他眼中,這裡的狗是最棒的,所以希望給牠們一個舒服又健康的環境。 黃文鈺表示,他原先在清潔隊負責資源回收的工作,卻因為人事上的調動而轉到這裡工作,做了兩年,和狗兒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對他而言,狗的善良、沒有心機,是人類所不及的,他相信自己的付出,這群狗感受的到,也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今天所做的,會是一種福報。所以他說:「清潔隊的人事太複雜,如果隊長要把我再調回去,可能會辭職,和朋友一起辦流浪狗收容所。」 黃文鈺覺得,他所知道的流浪狗捕捉和管理方式,有很多的不健全。過去就有捕狗的人,依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花色,直接送進香肉店,賺一筆外快;也有收容所虐待狗的方式是:潑汽油在身上活活燒死。聽到這些事,會令他覺得很難過,期待自己也有能力辦一個私人的收容所,用人道的方式對待狗。 雖然夢想何時實現是個未知數,但至少他很認真的在當一個愛狗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照顧身邊的狗、尊重牠們也是有價值的生命。
1999.10.27 / 廖育咨 結合學術資源 為淡水寫下新史頁 淡江大學中文系,藉著田野調查的方式,結合學術與社區的資源,繼「淡水鎮立體方誌」發表後,「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發表會在籌備了近一年的時間,於十月二十六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會中不僅發表了豐富的驗收成果,也為淡水的人物歷史融入了新的生命。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一九九六年起,便展開一系列淡水地區人物誌的田野調查,以不同的主題類型,對淡水地區的當地人物進行調查,而在今年,淡江大學中文系發表了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阿婆的海角大飯店-蕭仕敏製作」、「為覺組合大師-劉秀宏製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靜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吳欣潔製作」、「白守興頁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郭雅雯」……等等。 「記得第一篇寫出來的文章,都是拉哩拉渣的,面對受訪者的回答,尤其牽涉到受訪者較為隱私的問題,也往往不知該如何作為呈現的取捨……」發表會的開始,參與者之一的蕭仕敏緩緩道出了參與這份田野調查工作時,在最初的雜亂無章、到現在的小有成果以及在寫作上面臨到的困難與掙扎。 蕭仕敏於發表會中亦表示,由於所描寫的對象是淡水老街傳統商家之一的「阿婆鐵蛋」創始人的女兒黃玲紅,她本身已經接受過其他媒體相當多次的訪問,因此她會希望不只是能夠去聽受訪者的心聲,更希望能看到受訪者的心情,而不只是一個過程的介紹。與受訪者感同身受的蕭仕敏告白「四十年的歷史,實在不是二千字能夠寫完的,只要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為黃女士,再寫出一段她的感人故事」。 同樣是中文系參與學生之一的王妙芸,其採訪的際遇便不如蕭仕敏順利。一開始,計畫所要採訪的對象是淡水老街的傳統皮鞋店,但剛踏入店家,才開口,便當場被皮鞋店的老闆推了出去,傳統鞋店的老闆生氣的表示:「採訪有什麼用!你知不知道已經兩天都沒有人買過我的皮鞋,我家裡的兩個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王妙芸回憶當時的畫面描述「那種難過和沮喪的感覺實在叫人難以忘懷」,同時也反映了對淡水老街部分產業瀕臨沒落的無奈。 參與學生王錦榮,他是十位參與者中唯一的男性,卻依舊免不了被拒絕採訪的情形,不放棄的他透過里長輾轉的協助溝通,終於獲得在淡水從事打鐵業已有五十三年之久的「萬炭伯」同意,進行採訪,完成了「鐵器時代的遺民」。有趣的是王錦榮表示,每次採訪時,一直忙著打鐵的「萬炭伯」幾乎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再加上「萬炭伯」的話又不多,使得王錦榮必須隨時跟在「萬炭伯」身邊,只要找到空閒的機會,就趕緊提出問題請教。王錦榮描述,「萬炭伯」的話雖然不多,卻不時的用道地的閩南腔音強調「話說再多也沒用,我的技巧是要靠眼睛去學、去看的」,流露出對傳承的渴望。 當面臨到有關採訪的困難時,從中協助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指導老師林美惠便鼓勵同學們,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難度,但一開始都必須傻傻的去做,有問題再說。在這段充滿挫折卻沒有掌聲、沒有學分、沒有酬勞的過程裡,從三十多位參與者到現在僅存的十位同學,憑著這樣的一股動力與發自內心對淡水文化的熱忱,他們寫下了「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這群參與「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的中文系學生,雖然在採訪的過程中每個人遭遇到的際遇,所面臨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他們對淡水小鎮的熱度確實存在著。
1998.12.16 / 林睿康 游明德 空中監獄網服務更生人 「我設立空中監獄這網站的目的,除了要提供正面的資訊來向大眾介紹監獄,也希望為更生人及其家屬提供服務並達到教育大眾的目標。」這是目前在監獄擔任教誨師,從事心理輔導的專員游明德的心願。 游明德,現年四十四歲。他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就開始在南部的監獄擔任教誨師一職,從事幫受刑人心理輔導的工作。而在服務這二十四年的歲月中,他深深感慨現在犯罪率日益增加,犯罪年齡逐漸下降。因此,他藉著本身的電腦能力,在網路上架設了一個專為更生人服務的網站─空中監獄。 游明德架設這網站,是因為他認為由於時下的電影對監獄的描述太過負面,因此為了矯正社會大眾對監獄的印象以及介紹犯罪矯正機構的正面訊息,他透過這網站向大家宣揚。此外,他也希望讓沒犯過罪或是有犯罪念頭的社會人士,在看過此網站後,能有所警惕。 當然,向更生人介紹能夠幫助他們的團體─更生保護會,以及讓監獄相關工作人員能抒發自己的感想,也是游明德設立此網站的原因。不過他所想要真正表達的,是想藉由這個網站來警惕青少年不要吸毒,他說:「現在的犯罪案中,有三成是煙毒犯,而且有許多是青少年,他們有時為了吸毒不擇手段,搶劫或殺人,比比皆是。」而在這則網站中,游明德除了向大眾介紹毒品的種類外,他更針對使用毒品後的後遺症做一詳細描述,以求達到教育及嚇阻的效果。他指出,未來最好能有吸毒後大腦解剖的照片,加強震撼的效果。 為受刑人以及受刑人的家屬提供服務,是游明德想在這網站中表達的理念。「不過這網站的架構還未完全,缺點還很多。」在缺點上,他舉一個例子,他想架構一個目前尚未上網的探監知識,「探監方法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電視接見,是針對更生人生病無法接見或是重刑犯,透過電視和攝影機和家屬見面。第二種是一般接見,受刑人的家屬前來探視,在公開的場地中會面,是電影裡常見的接見模式。第三種是特別接見,單獨面對面。第四種是電話接見,更生人打電話回家和家屬談天。」此外,他希望的是這網站不只是為更生人服務,更可為更生人的家屬甚至所有的社會大眾服務。 而游明德最終想要完成的目標,是將網站教學化。除了有照片可供觀覽,有更多相關防治毒品的資訊可供大眾參考,最重要的是讓社會的犯罪人數不要再增加了。
1999.09.30 / 葉宜欣 關懷青少年的溫暖「晨曦」 社團招募新生的攤位上,穿著白色紀念T恤的隊員們親切的解說社團概況,在文化大學眾多的服務性社團中,特別顯眼。他們,就是創立至今才六年的華岡晨曦服務社。 華岡晨曦服務社創立於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前身是隸屬教育部「攜手計畫─大手牽小手」的問題青少年關懷服務隊,由於攜手計畫的結束,促成了社團的成立。目前社上共有三個服務隊,分別是返鄉服務隊、基層文化服務隊和平時服務隊。 寒暑假出隊的返鄉服務隊和基層文化服務隊,是華岡晨曦服務社與救國團協辦的營隊,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國小學生。返鄉服務隊承接的是為台北縣市國中小學生舉辦育樂營的工作,基層文化服務隊則是不定點的為偏遠地區國小舉辦活動營隊。救國團的負責人分配學校給社團後,從與學校聯絡、租借場地器材、報名到課程敲定、活動進行,都是他們必須和校方討論企劃的。 活潑多變的課程安排:童玩、拓印、皮影戲、捏陶……,全是社員群策群力、「貢獻」自己專精,並且演練多次的辛勤結晶,而和孩子們的互動卻能讓社員忘了策劃的辛苦。華岡晨曦服務社顧問黃美穎談起今年寒假的活動,收隊時一個小朋友竟然跪在地上、抱著她的腳哭著要大姐姐不要走,仍然覺得印象深刻。 平時服務隊的服務內容則完全不同,平時服務隊是華岡晨曦服務社長期經營的團隊,輔導格致國中的問題青少年。每年社團都會和學校溝通訂立這一年的活動目標和過程,在審核過學校提供的名單之後,兩人一組,利用午休時間和同學進行輔導。看似簡單、吃飯聊天做活動的輔導,社員卻必須付出極大的心力,除了閱讀大量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資料,社團也會請生命線、張老師等機構的講師到社上講課。黃美穎說,「出隊的感覺真的很好」,因為經過一年或更長時間的輔導,看到同學對他們由陌生排拒到接納信任、思想逐漸成熟,所獲得的那份感動和成就感,是讓她在參加社團的三年裡每學期都出隊的動力。 在經費和人數的限制下,華岡晨曦服務社一律從台北出隊,一方面節省托運器材設備的費用,另一方面更能增進社員的感情。黃美穎回憶,寒假時社團為宜蘭五結鄉社區晚會製作了整面牆大的海報,大家把一節節綑起「像個大熱狗」的巨大海報扛下陽明山、搬到火車上的爆笑情景;甚至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坐鄉公所垃圾車到車站的隊員還自侃坐的是「一大輛」法拉利跑車。 由十餘社員,到今日的八十幾位社員;由沒沒無名,到今日接連獲得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全國大專績優服務社團評鑑優選肯定,華岡晨曦服務社一路走來雖然資歷不深,卻儼然成為服務性社團的佼佼者。去年開始他們也參加教育部的「大專院校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為青少年創造知性感性兼具的周休二日活動,未來更亟思成立自主性的服務隊。
2001.01.11 / 張瀛心 災區孩子的未來 慈濟給希望 國家的希望在教育,而學校是孕育未來主人翁之地,九二一大地震震毀了許多學校,慈濟功德會表示,照顧下一代,是使命,也是責任,於是他們承擔起共五十一所在震災中傾倒中小學的重建工程,目前已有三十八校正式動工。以「蓋自己的學校」的心態,建造現代科技化的學校。 醫院和學校的建築物一定要是最堅固的,因為遇到災難時,醫院是救人中心,學校是避難中心。所以當初要建學校時,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提出了三項原則:第一,用鋼筋水泥建造;第二,綠化建設及水資源回收;第三,自然採光通風,盡量不用空調。 截至目前為止,慈濟基金會希望工程小組,於臺中縣援建十七所學校,於南投縣援建三十二所學校,於嘉義縣援建二所學校;其中,臺中縣有十一所學校動土,南投縣有二十五校動土,嘉義縣有兩所學校動土。 設計南投縣中寮鄉中寮國中的設計師江之豪表示,「人性」一直是他關注的焦點,如何利用非正式的活動空間,啟發學生日後不同學習的可能性,是主要的規劃精神。他表示,校園死角對學生的安全有很大的威脅,所以特別注意校園空間的開放性,及活動空間的流暢。 慈濟基金會希望工程委員李瑞華表示,在去年十月初的大愛屋重建階段,看到災區那些倒塌的學校,就有這個重建學校希望工程的構想,而在十一月時教育部列出災區中毀損的學校名單,邀請各民間團體來認養,慈濟才正式來運作這件希望工程。 為了建造更好的學校,慈濟邀請建築界優良的建築師及設計師,請他們配合當地的地形、文化,設計規畫符合學校需求的建設,所以建築師都親自去學校,面對校長、老師、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去了解;目前他們資料已收集齊全,紛紛提出設計圖。 「我們所有的經費都是募款而來的,」李瑞華說,慈濟匯集各方的募款平均的分配給重建的學校,並沒有說某企業捐了一大筆錢就特定先給某一所學校。目標希望慈濟認養的學校能在下個學年完成重建。
歌曲類 這些歌曲可以用在激發學生從事社會服務活動的心情。
一、大炳 Sing While You Clean 邊打掃邊唱歌 詞:Nika Ofek 曲:林俊志 It's time to clean up after class. Sweep the floor take out the trash. Wash the windows till they shine. You wipe your desk and I'll wipe mine. Hurry up and get it done, so we can go out and have fun.
二、林強 生命共同體LIVE TOGETHER(Live Together) 作詞:林強 作曲:林強 編曲:羅百吉 全球走向世俗的商業化 環境的污染愈來愈闊 年紀愈大 凡事就應該看破 每日起床 看到鏡中無奈的我 貪污恐嚇刊在每天的報紙 人說什麼人民 就有什麼樣的政府官 混亂的政治 需要什麼款的革命家? 換別種政權 日子敢會較好一些? Ha ! --- Ha ! --- Ha ! --- Ha ! --- 人情禮數和紅包關係 變成咱的生命共同體 警察保護大家集體來犯罪 咱做的一切要付出代價 環境所逼沒能力改變目前的生活 甘講你對暴力犯罪已經攏無感覺 朋友對我的反應愈來愈討厭 偏激的思想對很多代誌感覺都不滿
混亂的政治 需要什麼款的革命家? 換別種政權 日子會較好嗎? Ha ! --- Ha ! --- Ha ! --- Ha ! --- 人情禮數和紅包關係 變成咱的生命共同體 警察保護大家集體來犯罪 咱做的一切要付出代價 要付出代價 要付出代價
三、林志炫 玉山之歌 全民電視台的開播曲和收播曲 有一座山 生長的地方叫台灣 和我們同樣的故鄉 他將歷史默默承當 雖寂寞卻堅強 他高高矗立在雲端 有一種傷 深刻在心頭不敢忘 我們用什麼愛台灣 所有夢和希望全都繫在這片土地上 我們唯一的靠山 但願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心靈改造這美麗的地方 但願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這是新台灣人的驕傲 只要我和你能心清如玉 義重也如山 我們相信這裡會是個天堂
社會資源類 這些社會機構是希望能提供給學生各種資源以供藉助,以及希望其能投身參與。
一、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簡介 什麼是聯合勸募:透過一個專責募款的機構,有效地結集社會資源,並統籌合理地分配給需要的 社福利機構或團體,如此一來,社會福利機構得以專心推展服務計劃,而社會大眾也可避免重覆募款的干擾! 為什麼需要聯合勸募: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人類生活水準獲得提昇;在面對災難或不幸事件的同時,民間社會的愛心澎湃取代了冷漠;在此同時,更需要『社會資源的專業經理人』,統一且合理地運用社會各界的善款,並代替捐款者監督善款運用情形。 聯合勸募的理念與功能:合理的分配社會資源。提供社會福利服務適切地協助。 縝密地監督每一筆資源的流向與運用。 公開資訊與透明責信。 地址:110 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505號4樓 電話:(02)8780-0556 傳真:(02)8789-0536 E-mail: [email protected]
二、南區兒童之家簡介 機關名稱:本家原名”台灣省立高雄育幼院”,創設於民國五十六年,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起更名”內政部南區兒童之家”。 服務範圍:包括高雄市.高雄縣.台南市.台南縣.屏東市.屏東縣.澎湖縣等區域。 主要業務項目:收容教養孤苦無依兒童,落實國家兒童福利政策。 地址:高雄市左營區翠華路一四O一號 電話:07-5824645 傳真:07-5816160 E-mail:[email protected]
三、台中「 張老師 」簡介 台中「 張老師 」中心成立於民國五十九年二月,初期以函件輔導方式從事輔導 工作;且自八十五年七月起,台中「 張老師 」中心開闢「 6180─樂意幫您 」 專線電話,更於八十六年十月成立台中諮商輔導中心,並提供下列之服務:諮商輔導服務>個別諮商、心理測驗、青少年輔導工作、急難濟助;預防推廣服務>心理衛生講座、心理學苑、輔導知能研習會、專欄、廣播、企業代訓。 服務時間:每週一∼六 早上9:00 ~ 12:00 下午1:30 ~ 5:00 晚上6:00 ~ 9:00 地址:台中市北區404進化北路369號7樓
四、嘉義市生命線簡介 緣起:當大地一片沉寂,當人們陷入生命的谷底,心靈的徬徨與糾結不斷的交織著,無助的吶喊聲畫破天際,此時突然出現一片曙光----於1963年由亞蘭沃可博士首創澳洲雪梨,以「自殺防治」幫助人們解決各種困難為宗旨,藉著二十四小時的電話輔導使因絕望而企圖自殺者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協助心靈受創者重新體驗生命的意義。隨後世界各國紛紛響應設立生命線並組織國際生命線協會。台灣於1969年由台北馬偕醫院引進成立,接著全國各地相繼成立至今全國已有23個生命線協會;嘉義生命線協會於67年成立,72年縣市分制後、更名為嘉義市生命線協會、前後共計二十個年頭了!並於88年10月7日完成社團法人登記。 宗旨:千里一線牽、幫助無限,積極的入世思想是創會的原動力,無悔的關懷奉獻是我們基本共識,有效的協助個案是我們的責任義務,全心投入社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祥和的生活品質是我們最大的期望。 服務:二十年來,嘉義市生命線解救過400多位自殺的生命;輔導過6萬多個心靈受創的朋友,【預防勝於治療】參加過我們所舉辦的任何活動者更高達30萬人;關懷生命讓心靈重建、增加生活智慧創造生命力,目前我們有110位24小時全年無休的義務李老師、為民眾服務及40位急救隊義工,協助自殺個案之處理、婦女緊急救援等工作。 項目:一、諮商協談服務— 傳真:05-2338747
五、生命線 服務內容:青少年輔導、生活危機調適、男女情感協談、自殺防治、精神心理輔導、婚姻家庭協談、志願服務工作推行、社會資源轉介等。 地區 生命線 專線電話 北 區 宜蘭縣生命線協會 039-329595 北 區 基隆市生命線協會 02-24659595 北 區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02-25059595 北 區 台北縣生命線協會 02-29679595 北 區 桃園縣生命線協會 03-358-9595 北 區 新竹市生命線協會 035-249595/035-240995 北 區 新竹縣生命線協會 035-969595 北 區 苗栗縣生命線協會 037-329595 中 區 台中市生命線協會 04-222-9595 中 區 台中縣生命線協會 04-526-9595 中 區 南投縣生命線協會 04-923-9595 中 區 彰化縣生命線協會 04-724-9595 中 區 雲林縣生命線協會 05-532-9595 中 區 嘉義市生命線協會 05-234-9595 中 區 嘉義縣生命線協會 05-226-7995 南 區 台南市生命線協會 06-220-9595 南 區 台南縣生命線協會 06-632-9595 南 區 高雄市生命線協會 07-231-9595 南 區 高雄縣生命線協會 07-621-1995 南 區 屏東縣生命線協會 08-736-9595/08-736-3995 東 區 台東縣生命線協會 089-339595 東 區 花蓮縣生命線協會 038-339595 外 島 澎湖縣生命線協會 06-921457
六、未婚媽媽諮商服務 服務內容:為未婚媽媽提供收容、待產服務,對於所有個案一律保密。『只要一通電話找我們,我們會盡最大的力量幫助妳!』 地區 諮商中心 專線電話 北部 基督教神愛兒童之家 039-514-652 北部 財團法人天主教福利會 02-2311-7642/02-2311-0223 北部 基督教救世會瑪莉亞之家 02-2729-0265 南部 私立露晞少年教養中心 06-2344-009/06-2340-227 東部 基督教救世會 038-262-377
勵馨蒲公英 服務內容:性侵害、中輟生學生輔導 地區 勵馨蒲公英 專線電話 北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2-25508885 中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4-3768585 南部 勵馨蒲公英專線 07-3868491
七、藥物濫用諮商及輔導專線電話 服務內容:一般人很難理解吸毒者所導致的人格扭曲、道德錯誤、行為不當的嚴重性,而種種複雜的吸毒本質,也遠超過人的思考想像。假如人家、朋友或本身有吸毒問題,我們提供以下機構,他們會協助吸毒者走過最無助的戒斷期、重建吸毒者之人際關係、工作能力、及扶持重新站起來復歸社會! 地區 藥物濫用諮商 專線電話 北部 晨曦福音戒毒中心 02-2231-7744 北部 財團法人基督教晨曦會 02-2927-0010 北部 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 02-2875-7524 北部 中華民國反毒促進會 02-2381-5225 北部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 02-2395-2279 北部 台北市立療養院成癮防治科 02-2728-5791 北部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02-2511-0866 中部 基督教仰望之家 04-632-5245 中部 草屯療養院煙毒勒戒科 049-323-891轉308 南部 台南市戒癮協進會 06-297-7172 南部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煙毒勒戒科 07-781-8128 南部 高雄市基督教戒癮協會 07-241-9712 南部 台灣更生保護會屏東輔導所 08-762-5731 南部 基督教沐恩之家 08-869-0029 東部 台灣基督教花蓮主愛之家 038-260-360
圖表類 志願服務工作成果統計表
以下資料是希望學生對於居家環境衛生有所認識,並且提供防治方法,可以幫助他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社區多盡一份心力,達到成社區營造的目的。 居家環境蟲鼠防治-
居家環境蟲鼠防治-小黑蚊
居家環境蟲鼠防治-登革熱病媒蚊
居家環境蟲鼠防治-蠅
參考資料來源: 佟世俊
(民56):健康的社區。幼獅文化。 張豫偉總編(民89):天涯若比鄰。光寶文教。 陳輝明(民88):社區櫥窗。光寶文教。 張豫偉(民88):小草的心。光寶文教。 黃露惠、施寄青合著(民78):人間有愛。方智出版公司。 李家同(民84):讓高牆倒下吧!。聯經出版社。 吳旭峰(民86):橋仔頭世紀糖之戀。時報文化。 陳亮全(民86):福林彩虹白鷺飛。時報文化。 曾梓峰(民86):大溪老街風華展。時報文化。 芭芭拉.庫尼(民98):花婆婆。三之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凱琳.愛爾蘭(民98):奇妙的自然,奇妙的你。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道格拉斯.伍德(民90):地球的禱告。香港道聲出版社。 周增祥(民77):燈塔7。台北市:文經社。 張曼娟(民87):緣起不滅。台北市:皇冠。 劉墉(民87):攀上心中的巔峰。台北市:水雲齋文化。 劉錦得(民89):今夜葉葉都有月。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潘娜西亞(民89):給親愛的。台北市:二匠文化。 朵朵(民89):朵朵小語2。台北市,大田。 朵朵(民91):朵朵小語─輕盈的生活。台北市,大田。 http://homeland.yam.com/hl02-00.htm |
||||||||||||||||||||||||||||||||||||||||||||||||||||||||||||||||||||||||||||||||||||||||||||||||||||||||||||||||||||||||||||||||||||||||||||||||||||||||||||||||||||||||||||||||||||||||||||||||||||||||||||||||||||||||||||||||||||||||||||||||||||||||||||||||||||||||||||||||||||||||||||||||||||||||||||||||||||||||||||||||||||||||||||||||||||||||||||||||||||||||||||||||||||||||||||||||||||||||||||||||||||||||||||||||||||||||||||||||||||||||||||||||||||||||||||||||||||||||||||||||||||||||||||||||||||||||||||||||||||||||||||||||||||||||||||||||||||||||||||||||||||||||||||||||||||||||||||||||||||||||||||||||||||||||||||||||||||||||||||||||||||||||||||||||||||||||||||||||||||||||||||||||||||||||||||||||||||||||||||||||||||||||||||||||||||||||||||||||||||||||||||||||||||||||||||||||
|
|||||||||||||||||||||||||||||||||||||||||||||||||||||||||||||||||||||||||||||||||||||||||||||||||||||||||||||||||||||||||||||||||||||||||||||||||||||||||||||||||||||||||||||||||||||||||||||||||||||||||||||||||||||||||||||||||||||||||||||||||||||||||||||||||||||||||||||||||||||||||||||||||||||||||||||||||||||||||||||||||||||||||||||||||||||||||||||||||||||||||||||||||||||||||||||||||||||||||||||||||||||||||||||||||||||||||||||||||||||||||||||||||||||||||||||||||||||||||||||||||||||||||||||||||||||||||||||||||||||||||||||||||||||||||||||||||||||||||||||||||||||||||||||||||||||||||||||||||||||||||||||||||||||||||||||||||||||||||||||||||||||||||||||||||||||||||||||||||||||||||||||||||||||||||||||||||||||||||||||||||||||||||||||||||||||||||||||||||||||||||||||||||||||||||||||||||
•欣賞舊首頁•網站主持: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網頁製作:TCNET資訊服務團隊 •網頁設計:陳詩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