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竊】

撰稿者 蔡珮怡 陳盈璇 張巧佳

案例

  小雯(化名)是某高中三年級學生,去年她因為身體不適,休學了一年,雖然現在復學了,但不必上體育課。自從她來到三年甲班,原本平靜的班級出現一連串偷竊事件:

  大家去上體育課,回來時發現,總務收齊的班費因放在書包沒帶出去,結果全班只有她的書包被翻過,而這天所有幹部是新選的,而且座位全部剛換過,教官研判:必定是內賊所為,如果是外賊,只能一個一個書包翻遍才能找到班費,不可能知道誰是新的總務,一下就偷到了,更不知道今天要交班費。

  後來運動會,第一天她沒來參加,一切安然無事;第二天她來參加,就發生失竊事件。

  總總跡象均對小雯不利,每次班會,不斷有人起來請求小偷不要再破壞彼此的信任,有經濟困難,大家都會很樂意伸出援手,但小偷依然故我;背後大家都對小雯指指點點,認定她是小偷,因為在她加入本班之前,從未發生過這樣的事。

  尤其有一次,她在別班被抓到手伸進別人書包,她辯稱是去找同學,但由於她休學一年,照理說高三這一屆應該不會有她認識的別班同學,於是甲班同學更加排擠她,甚至用條子把通訊錄上她的資料貼掉,以示否認她為班上一分子。

  甲班導師對於這件事採息事寧人的做法,自己私下墊了不少錢,這天,她接到小雯母親打來的電話,一打來就痛罵大家冤枉她女兒,老師只好一再道歉;而小雯也揚言,大家若再懷疑她,她就要死給大家看!

 

 

問題與討論:

1. 老師如何平撫班上學生的情緒(包括不安、不滿、懷疑……)?

建議採行之方法:

a.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危機之英文字為Crisis,但中文表達此概念更清楚,

即危險加機會。所謂危險包括損失、災禍,而人生災難常帶來人格成長之

機會。當然,危機壓力的事件常導致生活不可彌補之處,但它也帶來機會

去開拓新方向,建立新人際關係,培養新技能和興趣的機會。危機壓力之

來臨也使我們領悟處理壓力之方法是否恰當良好,在親友關懷裡,一個人

往往享受意想不到的新生機,使自己重新學習如何有效面對人生。」(註一)

如此一來,學生才不致於陷入負面的仇恨或不安情緒,才能朝解決問題的方

向前進。

b.搜查:有搜查,但搜不到,全班同學都沒話講;但若不搜,只增加彼此的

不信任而已。(不要老師親自搜查,請訓導人員協助)

c.當班上出現慣竊偷竊事件時,心理受創傷的絕不只限於失主身上,班上

其他同學也同樣經歷了絕不相信-略感懷疑-絕望憤怒的複雜心理歷

程。老師應正面認同並承認學生的消極情緒,讓學生在被接受之餘慢慢

地平靜內心的衝擊,俟學生的激動、消極情緒暫緩後,以不帶價值批判

的方式陳述行竊者的偏差行為及行為原因,讓學生在理解該生不當行為

背後的動機後,以較和緩而理性的方式表達情緒,以我訊息取代謾罵和

歧視!

d. 盡力去處理這件事情,讓班上學生感覺到妳的用心與盡力,讓他們相信事

情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若嫌犯始終不肯現身,就想他(她)或許有苦衷吧

,大家小心一點,不要讓嫌犯有機可乘。

2•老師如何與該生家長溝通?

建議採行之方法:

a.邀請全班家長召開座談會,與同學面對面溝通,並請家長注意,勿讓子

女帶貴重物品、多關心子女有無異常舉動。

b.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時,若已確定行竊者是該生,則:

【先禮後兵】:禮貌的寒喧後,委婉而明晰地告知家長該生的偏差行徑,只

陳述錯誤的行為而不涉及人格價值的判斷,以避免該生家長的激烈反彈

而模糊問題焦點。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以我訊息傳遞心中情緒,使家長能認同導師的為

難,再婉轉地分析情勢(偏差行為、動機原因),共商解決之道--若是單

純的偷竊,則雙方應著重平日教育的疏失,加強該生道德認知和是非觀念

的養成;倘若涉及病態心理,則應在配合管教外輔以專業人員的協助、治

療,並向訓導處輔導室報備,請求協助。

c. 若不確定該生是否為行竊者時,則:老師應詳細說明整件事情的來龍去

脈,並告訴家長為什麼他們的女兒會被懷疑偷竊,且說明同學並無意傷害

她。語氣應柔和,避免傷害到學生及家長。若家長一直堅信自己的女兒絕

不會偷竊班上的財物,老師應表明相信的立場(因為沒有直接證據,所以只

好暫且相信),和家長研究應如何幫助其女洗清嫌疑。

d.若已有直接證據證明該生行竊,而家長仍堅信女兒清白,則請輔導人員輔

導家長,或請社工協助。

3•本班學生至他班偷竊,該如何處理?

建議採行之方法:

a.領悟性療法:找出偷竊原因,是缺錢用嗎?或是因為自卑感作祟?有些

人會因自卑感而做一些違規行為。更有些是報復心理,可能家長給她的愛

不夠,所以故意違法,讓家長覺得很丟臉。有些小孩因感情需求無法滿足

,便以金錢來代替。找出她潛在的偷竊衝動來源。(註二)

b.注意過失反應技巧:當小孩首次犯有偷竊時,父母或師長最重要的是應

予關懷和保證,而不是強迫認錯,更不宜過分激動,彷彿把小孩看無可求

藥的小偷一樣,例如當你確定某個學生偷了一百元,與其向他說:「你有

沒有偷拿抽屜裡的錢?」不如向他說:「你是不是為了買一些極需要的東

西,因為身上的錢不夠,所以從抽屜拿了一百元,來不及告訴老師?」「以

後如果你經濟有困難,可以告訴老師,我們討論一下。」(註三)

c.懲罰不良行為,獎勵優良行為。

d.過度矯正:要求行竊者送回其所竊取的東西給對方,外加一樣價值和所竊物品相當的東西,因為偷竊所得的是一大增強物,又處分不重,起不了嚇阻作用,而且被抓機會不多,所以容易成為習慣,根據研究,過度矯正可以立刻減少百分之五十的偷竊行為,比普通矯正法更有效。但此法只適用於金額不大的情況,若金額過大,則應改採其他方案。(註四)

e.我認為在偷竊事件被證實後,應與該班導師私下會晤並達成共識--盡量不作過分的渲染,低調處理!如此可避免傷及該生的自尊,也給他留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另外應同他班導師進行補救措施--商討如何賠償及兩班學生的心理輔導,盡量調停兩班的心結。尤其切忌過分維護本班學生而與他班老師起言語衝突--於事無補!反增困擾。

f.送警處理。

4•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如何處理?

建議採行之方法:

a.先給小偷一個私底下還的機會,譬如有一個故事:一個老師丟了一隻錶

,他大發雷霆,下一堂課的老師知道了,便告訴全班同學:「那是你們某某

老師的某親朋好友送的,對他來說意義重大,現在請大家幫忙找找看,好

嗎?」於是,全班開始四處找,最後,一位同學拿著錶來給這位老師,說:

「我在講桌下找到的。」老師也不去追究其真假。

b.私下問訓導處,看小雯先前有無「前科」,若有,則請輔導人員幫忙。

c.安排二個人留守教室,才能互相證明。

d.模仿抑制:校外觀摩時,帶全班參觀少年觀護所,讓他們了解那些竊盜少年自由的可怕情境,以收警惕作用。

e.角色扮演:讓小偷學習同理心,了解被偷的感受和眾人對偷竊者的眼色。

f.空椅法:是完形治療法的一種技巧,是使當事人的內化外顯方法,此法

也可應用到偷竊行為的輔導。其主要精神是:讓兒童表現個人的情緒、態

度,傾洩其對偷竊者的不滿,也讓偷竊者能了解別人的感受及對他的期待。

其過程是事先擺一張空椅,把這張椅子當成小偷,每一個兒童依座號順序

來對這個小偷說話,說說東西被偷的感覺,及對它的期望。不過,這種方

法要控制傾訴的情緒,若淪為辱罵,小偷可能會有報復心理,反而變本加

厲。(註五)

g.偷竊關乎學生的名譽不可不慎,尤其當所有間接證據皆指向某生,但又

缺乏人贓並獲的鐵証時尤難處理。此時建議老師可採【心戰喊話】,對全

班提出自己的處理方案(不傷自尊亦不嚴厲懲戒,但求物歸原主),要求

行竊者在沒有第三者知曉的情況下繳回失物。切忌使用標記方式作錯誤的

價值批判!(例如對有前科者貼上標籤),至於懲戒與否尚在其次,重要

的是事後的心理輔導--明辨是非、建立道德價值的認知。

i. 在總務股長的錢財失竊後,我會立即對班上做一些宣導:「各位同學,根據

初步的研判,這次的失竊事件極有可能是內賊所為,如果有同學掌握到一

些線索或是發現可疑人物,或是自己就是竊賊,請私底下告訴老師,老師

會做妥善的處理,不會給予嚴厲的懲罰或責罵。很遺憾的,本班發生這樣

的事情,希望今後同學都能夠小心注意保管自己的錢財,上室外課或到其

他教室上課時,能夠將貴重的財物帶在身邊或是請師長代為保管,千萬

不要留在教室裡面,這樣可以減低財物損失的風險。」宣導過後,若是仍

沒有同學承認或是提供線索,但是班上卻傳言可能是某某同學所為,我會

先了解為什麼同學會懷疑她,再私下找那位同學來詢問,如果她堅持她並

沒有偷竊班上的財物,並且對同學的疑點提出合理的解釋,那我會暫且相

信她並且提醒她今後應儘量結伴同行,上體育課時和同學一起到操場,以

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若她無法提出合理的解釋,我還是會相信她,因為

間接證據並無法完全證明她就是嫌犯,若她真的是嫌犯,她或許會過意

不去而自動招認吧。


5•學生被懷疑偷竊時,如何處理?

建議採行之方法:

a.【將心比心】:老師可運用此一策略要求學生作角色扮演,進而在同儕心

裡產生共鳴--被誤會的心理壓力是如此難受,藉以消除不當的臆測。

【明察秋毫】:老師應秉著勿枉勿縱的的心情逐步釐清事件真相,倘若所查

屬實則儘快處理;若不然則應將事實真相及用以判斷謠言的證據一併提

出,藉以澄清誤會。

當學生被同儕貼上偷竊標籤時,老師要採取中立態度--不偏不倚!尤其不可過分根據前科作毫無根據的判斷,以免阻礙學生的人格發展。

b.我會先了解該生被懷疑的原因,再私下找來詢問,若其堅持自己沒有偷竊,

那就相信他,並告訴他如果自己真的沒有偷竊,即使被懷疑也沒有關係

,因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註釋:

註一:Douglas H. Powell,俞筱鈞譯,《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註二:林文正著,《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504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三:林文正著,《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499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四:林文正著,《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500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五:林文正著,《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506頁,(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參考書目:

Douglas H. Powell,俞筱鈞譯,《適應與心理衛生-人生週期之常態適應》(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0月初版)

林正文,《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9月三版)

1.<<關心下一代-輔導策略與實務>>,台南縣政府編印。

2.<<青少年問題研究>>,李坤崇。

3.<<老師怎樣跟學生說話>>,許麗玉譯 大地出版社。

上一頁

 

•欣賞舊首頁•網站主持: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網頁製作:TCNET資訊服務團隊 •網頁設計:陳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