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及紀律的管理技巧】

原設計者:彰化師大商教系二技部鄭列庭、郭秀琴、謝佩玲

緒  論

國有國法,用以維持社會體系的功能運作;校有校規,用以維校務的正常運作;班級雖小,仍無例外。就社會學角度來說,班級自成社會體系,成員朝夕相處,互動頻繁,如同學校一樣,需要制度化的常規,明確規範成員的活動。班級教室管理最令教師窮於應付的應屬班級學生行為及秩序方面的問題。在中學階段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狂風暴雨期,許多的不當行為常在校內發生。因此,教師要有效防患和管理班級學生的行為問題,必需要有一些基本原則和技巧。

壹、班級常規的意義

班級常規是學生在教室內日常生活的一種規律,也是教師或教師和學生共同合適地處理教室中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為最適合學習的環境,以易達到教學目的的一套有系統或不成系統的規則。這一套規則由教師所訂或師生共同約定,用以配合教師教學或指導班級活動的進行,使學生建立一套穩定的生活模式,知道自己究竟應該如何作為,也知道別人對自己行為的期望。

貳、班級常規輔導的注意事項

一、在建立班級常規方面:

訂定合適的班級規約以為學生日常作息活動的準則是教室管理的重點,規約的擬定可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但若太過嚴苛或執行不當則會有反效果。班級規約的研訂應在第一週內完成,教師可與同學一同訂定並張貼於教室布告欄中。教師應向學生說明規約內容使學生瞭解並且願意遵守。尤其是在學生的行為準則方面更應讓學生知道獎善罰惡。

訂定班級常規應該注意下列原則:


班級常規必須符合三個標準:(1)明確,(2)合理,(3)可以執行。當然,簡單也不容忽視。


不可一次規定太多規則,一般而言,以五∼十條為宜,須等學生己學會一些規則後,再逐漸增加。如一次訂得太多,等於沒有目標一樣,每一條規則,表明一件具體行為。


常規內容必須以書面明示,不宜僅以口頭約定,文字亦不得含糊不清。


學期一開始就訂定班級常規,第一天是訂常規最好的日子,以後可利用班時間加以訂定或修改。


有效的常規是:(1)描述清楚,(2)正面措詞,(3)簡短扼要,(4)數目不多。


班規分成「通行」與「單行」法規。通行者,即上課、下課、排隊、打掃等常規;單行者,即針對破壞、偷竊、打架、喧鬧問題行為之正負加強。


班級常規可貼於公告欄,或印製成小卡片分發給同學。


一時辦不到(如年齡太小)或較困難的行為標準,暫時不要訂定,或將其分解成數個次級班規,分層實施輔導之。

二.在班級常規輔導方面: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始業時的常規輔或教師新接班級時的初始輔導,務必切實把握,有效運作。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塑造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教師更容易發揮積極的影響力,協助學生建立常規。


選拔優秀學生幹部,強化班級組織功能,再予適商授權,可有效迅速地建立班級常規。


良好班級常規的建立,常非一朝一夕,教師應有耐性,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使之有效、紮實地養成遵守常規的習慣。


了解學生是未成熟,尚在學習中的有機體,其情緒可能不夠穩定,常規學習效果可能因人因常規而有所不同。


為了方便,常規的訂定與輔導往往將常規分成幾項,更重要的,讓讓學生有統整的了解,前後一貫地遵行。


常規的輔導,事實上即為全生活的輔導,學生所應習的常規很多,實在無法一一列舉,因此,輔導時,除已列常規外,還不能忽視偶發狀況和類似潛在課程領域內有關生活上應該注意的行為之輔導。


各種常規,學生遵行情形如何,顯現行為是已符合要求,教師應隨時追蹤視察輔導,如透過班級幹部組織,責成同儕間相互扶持提醒,可減輕教師的負擔,同時提升班級常規輔導的實效。


和家長保持聯繫,了解學生放學後常規的表現情形,做為在校繼續輔導的重要參考,同時,亦可要求長協同監督輔導學生,不分上學、放學均能持續督導學生遵行班級常規和學校的校範。


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行為特質,在班級常規輔導時,應特別留意,避免造成學生的挫折與困擾。

參、若學生違反班級常規的處理原則

一、管教學生應以可見的行為為主:

有效的管教,其先決條件是,應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可見行為上,學生的行為,要待表現出來後,方能判斷是好是壞,該賞該罰,可接受或不可接受,老師千萬不可僅憑籠統模糊的感覺,就「修理」學生。管教學生如果無的放矢,非但違反原則,效困等於零,且易產生不良副作用,尤其在似乎是集體起鬨時,更必須明確地找出可見行為的行為人來處理,而忌諱連坐式的統統有罰,如此,有些學生固然是咎由自取,卻也有人遭受池魚之殃,只是面對老師的權威,敢怒不敢言,這是極其不當的處理方式。

二、清楚確立學生的行為標準:

有效的管教,應先訂定學生常規的行為標準,務使每位學生確實明瞭何種行為是好的,何種行為是壞的,何種行為可以接受,何種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師生可運用透過共同討論的方式,作明確的約束,以為共同遵守的準繩。千萬不可由教師暗立規則,或隨興之所致,信手拈來,更不可由教師個人好惡,或過度情緒化,而致隨意管教,如此方式將造成學生的動輒得咎,不得安寧,不但管教無功,亦將造成班級氣氛的分離,達不到教學的效果。

三、避免懲罰不良的行為:

有效的管理,應該極力避免懲罰不良行為。管教學生,非在實不得己的情況下,不宜使用懲罰。目前除教育行政單位一再申明禁止體罰外,一般心理學者也都反對採用懲罰的方式,尤其是報復性或洩忿式的懲罰。理由如下:懲罰會摧毀師生間應有的和諧關係,妨礙情感的交流;懲罰只對不良行為暫時壓制,不能使它永久根絕;懲罰只告訴學生何者為非,沒有告訴學生何者為是,缺少教育學生的正面的和積極的作用;嚴厲的懲罰,往往連帶引發學生的焦慮或憎恨情緒,使之不喜歡班級,不喜歡學校,而不願就學;懲罰造成學生恐懼心理,有礙創造力和潛能的發展,是一種反教育的管教方式。

四、要以好的行為取代壞的行為:

有效的管理,應指導並鼓勵學生以良好的行為取代不良行為,以免學生的行為領域頓成-真空狀態,致使其他的壞行為乘虛而入。

當學生的某種不良行為因無人理會,或暫時受到禁止,應馬上提供一種可被接受的行為來替代它的地位,藉以佔據該生的心思,分散也的精力,不然,其他不良行為會接踵而來,造成管教上的困難。

五、找出不良行為的肇因:

有效的問題行為輔導,應該先找出學生問題行為的肇因。不同學生雖然表現相同不良行為,卻可能由不同原因造成;反之,不同學生受不同因素的刺激,可能產生不同的不良行為。不同原因應該運用不同的輔導方法,所謂追根究底,擒賊擒王,追尋不良行為的真正的原因,再對症下藥,是輔導問題行為的重要原則。比如,同是偷竊,有的同學可能因為匱乏,有的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失衡;同樣打架,有的可能是基於報復,有的可能是受到同學的慫恿,這些不同的因素,都會影響輔導的方法。

六、機動選用合適的處理技巧:

機動選用合適的處理技巧,是問題行為輔導的重要原則。處理技巧,如同醫生的處方,處方不對,自然無法治病,選用的處理技巧不能適用於處理的問題行為,輔導自然無效。其次,問題行為的輔導,經常是一個持續性的歷程,在此一歷程中,須根據學生進步的情形或心緒的轉化,考慮運用不同的適當輔導技巧,以收到良好的輔導效果。

七、敏於知覺問題行為的存在:

敏於知覺問題行為的能力是問題行為輔導的重要條件。導師敏於知覺問題行為可能發生,即可輔導在先,使之消失於無形;導師敏於知覺問題行為之存在,可立即施予輔導,使之改過向善;導師敏於知覺本班的學生狀況,可以了解本班先要先要建立何種常規,次要建立何種常規;導師敏於知覺不同的學生可能發生不同的問題行為,而及早選用合適的輔導技巧,分別實施輔導,終能收到輔導的效果。導師如果缺乏敏覺力,而無所用心,則班上同學可能有偷竊者、撒謊者...,導師均將無知曉,遑論處理輔導了。

八、有效借重學生同儕或運用社會資源:

有效借重學生同儕力量或運用社資源,實施問題行為的輔導處理,可以使班級經營和學生問題行為之處理發揮更廣的效果。目前的社資源豐富,人力充沛,導師可善加運用,以協助輔導學生處理問題行為,再者,學生同儕間相互影響力很大,導師也可善為借重,不但可減輕導師負擔,更可提升問題行為的輔導效果。

肆、預防學生不良行為的技巧

一、培養學生自律能力:

學生如能自我約束將可減少許多教室管理問題,要培養這種自律的能力可以採取下列方式:

(1)利用各種機會,指定某些任務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培養學生在教室內的禮節及同理心。

(3)要求學生準時認真完成各項功課要求。

(4)避免濫用教師之權威和命令,禁量由學生自行判斷,解決問題。

二、預防不當行為的發生:

教學情境很少是突然間失控的,學生不當行為的發生也非偶然,乃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最佳的教室管理乃是防患未然,使不當行為有發生時機。以下是幾項可行的策略:

(1)關懷並支持學生:倘若能叫出學生名字,瞭解各自專長、特徵、興趣、個人問題,使其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鼓舞,行為問題自然會減少。

(2)公平善待每一位學生並尊重他們:教師不可偏袒某位學生,以免其他學生感受不平,造成學生的嫉妒、不滿。教師應將每位學生當作獨立、有尊嚴的個人而尊重他們。

(3)提供機會讓學生協助教師處理事務:例如請那些有行為問題傾向的學生偶爾幫忙教師整理資料,或為班級服務,可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注意及正面的期待,從而減少不當的行為態度。

(4)保持一致的行為標準:當班級規約,行為準則建立之後,教師在執行時應確實遵守,不可前後不一而使規約失去公信力。

(5)發展班級的凝聚力和忠誠感:教師應提供各種全班活動的機會,如郊遊、舞會、班歌、班旗等。此外與其他班級的競賽活動也會有助於發展全班的隸屬感和榮譽心、忠誠感。

(6)利用肢體語言,如眼神、手勢:對於少數學生在課堂中的不當行為,例如不注意聽講、說悄悄話、左顧又盼等,教師可利用眼神來制止學生的這類行為。有效地利用目光接觸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回復到正常的學習活動。此外,利用一些小手勢也可以糾正學生輕微的不當行為。如果目光和眼神無法引起學生注意時,教師可以離開講臺,趨近學生位置,輕敲其桌面或小聲要求學生停止不當行為。

伍、創造良好教室秩序的原則

班級的經營必須能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班級的管理要具成效,就必須去塑造積極性的班級氣氛,其策略大致如下:

一、要有常模:這是師生共同期盼的某種行為標準,亦即班級公約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確的班級公約,班級學生的行為表現才有準則,才不致脫序。

二、要有期望:師生對於其班級都要有共同的期許,每一個成員都有共同的期許和目標就會團結和諧,班級秩序自然良好。

三、要有吸引力:意指班級成員相互尊重的程度。鼓勵建立同儕情誼,但不是分裂排斥的小團體,班級內的衝突自然減少。

四、要能溝通:班上成員要能有相互表達意見的機會,並都能熱心參與班級活動。

以上四種策略可供教師在營造良好班級氣氛參考。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是否成功,可以從該班級的氣氛中察覺。建立並維持適當的班級氣氛可說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陸、結 論

教師在班級經營中,為了秩序的維持,除了權威性的運用,應也不時加上真誠關懷,恩威並濟,軟硬兼施。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同理心、尊重心不能拾去,讓學生心服,不只是口服;讓學生感動,不只激動。而這些良性的成果,就隱藏在每位教師理念中,校園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共識到此理念,相輔導的生根必能札實,學生感受到的是一個輔導文化搖籃中的個體,相信在教師權威關懷雙管下,真誠同理尊重心下,讓每位學生,得有尊嚴,學得更愉快。

上一頁

 

•欣賞舊首頁•網站主持: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王智弘 •網頁製作:TCNET資訊服務團隊 •網頁設計:陳詩佳